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刘义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从前评价吴郡四大姓说:“张家出文人,朱家出武官,陆家人忠诚,顾家人宽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吴郡四姓在汉末三国时代的辉煌与落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张温、张俨

吴郡张氏为西汉三杰之一张良之后,张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千秋生嵩。嵩五子,其四子张睦字选公,东汉时为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所以人家这个家世,是两汉一直延续下来的,可谓历代官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时吴郡张氏有张温、张俨、张敦,皆张睦后人。张温是三国时期张家的代表人物,其人文辞雅重当时,天下知名。孙权听说他的名声后,征为议郎、选曹尚书,甚见信重。张温后被孙权冤枉猜忌,张温与他两个弟弟一并被废。张温一家自此一蹶不振。

除了张温,张俨也以才学著称。张俨博闻多识,纬文经武,子张翰清才美望,博学善文。翰第勃,撰《吴录》三十卷。此后有张澄,入晋为光禄大夫,吴郡太守,子孙繁衍,累朝不衰。张温、张俨之才学,不愧“张文”的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家——朱桓、朱据

吴郡朱氏本出曹姓,颛顼之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周武王克商,有曹挟以功封于邾,即今山东兖州邹县仙源东南四十里古邾城,以国为氏,遂易曹为邾氏。从邾挟以下至邾仪父,名字始见于《春秋》,齐桓公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春秋后八世邾为楚灭。

邾既失国,故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义阳、吴郡、河南四望。汉时有朱买臣,武帝时为会稽太守,和帝时有朱梁,仕为正(谏)议大夫,吴郡太守,郡中朱氏多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末以至三国间,吴中朱氏之显赫者实有二支,一支是以朱桓、朱据、朱异为代表的吴郡四姓之一的朱氏,朱据因直言劝谏被孙权杖责,后被矫诏赐死。而另外一支是以朱治、朱然为代表的沛国朱氏,此即理学家朱熹之先祖。

所谓“朱武”主要指的是朱桓、朱据兄弟,因为他们是吴郡朱氏的代表人物。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曾参与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也曾击败曹仁。朱据是孙权的女婿,被视为东吴后期的文武全才,朱异是朱桓之子,官至镇南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家——陆康、陆逊、陆抗

陆贾为西汉大中大夫。陆万生烈,为吴令,子孙遂为吴县人。陆烈十世孙有陆闳,东汉时为颍川太守。闳生威,威生续,为扬州别驾。续生稠,为广陵太守。稠生康,汉献帝时官至忠义将军、庐江太守。子儁为郎中,次子陆绩为郁林太守,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康从子陆骏,官九江都尉,太学博士,生陆逊,为东吴上大将郡,官至丞相。此后,陆氏家族遍布朝野。陆逊代表了陆氏家族在东吴的巅峰,出将入相,辅佐孙权二十多年的时间。可惜晚年孙权变得多疑猜忌,借“二宫之争”逼死陆逊,对陆家是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逊之子陆抗,在孙权死后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吴末帝孙皓继位,开始重用陆抗,陆抗镇守西陵,和晋国大将羊祜隔江相望,两人虽然处于敌对状态,但“羊陆之交”美名远扬。陆抗死后几年,晋灭吴,陆抗之子陆机、陆云才华横溢,入晋朝为官,可惜死于“八王之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家——顾雍、顾邵、顾谭、顾承

吴郡顾氏乃越王勾践七世孙摇汉之后,汉高祖刘邦封摇为越王,摇别封其子为顾馀侯,以爵为氏,汉初居会稽,此即吴中顾氏之先祖。东汉明帝时有顾综,历御史大夫、尚书令,明帝举三代之礼,以乞言受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三国时,有顾雍,即综之后也。相传蔡伯喈避仇于吴,顾雍尝从之学琴书,蔡叹异之。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郡的大治。后为丞相十九年,深得倚重,子孙繁衍于吴,累朝显赫至数百年。

顾雍之子顾邵,据记载他博览群书,与舅舅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名声广扬,远近闻名,孙权将孙策之女许配于他。以善于识人为名,官至豫章太守。可惜英年早逝,留下二子:顾承、顾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江东大族,顾氏与陆氏世代联姻。顾雍娶了陆康之女,所以顾邵管陆绩叫舅舅;顾邵又娶了陆骏之女,生子顾谭、顾承,所以陆逊是顾谭、顾承兄弟的亲舅舅。和陆逊一样,顾承、顾谭兄弟也被卷入“二宫之争”,被流放后死去。

自汉代以来,州郡掾属例由州郡地方长官辟用本地人士担任,此制至三国亦然。其中吴郡四姓作为江东本土势力,在江东孙氏立国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家族人才鼎盛。然而孙权晚年,对本土的“顾、陆、张、朱”四大士族进行了激进的残害,从而导致吴国后期实力大大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郡四姓的家族势力历东晋南朝延绵未绝,所以直至唐宋时期,顾、陆、朱、张仍被列为吴郡著姓,其社会地位依然受到尊重。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的家族传承。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