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人数众多,评价战功,十人名单肯定不够用。果不其然,评论区许多军史同好们发表意见,票选出另外几位战功甚可一观的中将。笔者挑选人气最高的四位写一写。
一、长人将军
笔者曾有个误会,以为周希汉是个身高两米左右的巨汉。
来源于抗战时期周希汉和陈赓的一张合影,如下图。
这是1940年10月386旅攻打榆社城日军胜利后,陈赓与周希汉的合影。之前没有仔细看两人站的位置,直觉以为周希汉比陈赓大将高出一头都不止,大约一米九到两米之间。
其实细看,周希汉比陈赓站的位置高一些,并没有夸张到一米九以上。据各种传记记载,周希汉将军真实身高约一米八五。
饶是如此,在那个营养匮乏的年代,能长到这个高度也着实罕见。称其为长人,自然不错。周希汉的身高,大概比洪大个子、罗长子等人都要高一些。
周希汉中将的人生经历如同其身高一样,充满了戏剧色彩。
早年在红四方面军时,他两次差点不免于死,一次是鄂豫皖时期被四水寿公下令枪决,被徐帅救了下来。另一次是被军长何畏开枪打,连打了五枪。何畏没有真打,只是开枪吓唬他,但吓唬完没有发泄完怒气,命人打了周希汉二十军棍。周希汉瘦的像麻竿,这二十棍险些要了他的命。
周希汉起初没有什么文化,但在徐向前教导下认真学习军事知识,居然慢慢发展到参谋长岗位上来,后来长年跟随陈赓,给黄埔一期出身的科班旅长当参谋长,要是没两把刷子,旅长是不会用的。徐帅点铁成金,这一招让周希汉终身受益。
周希汉战功比较著名者,当属消灭国军天下第一旅,活捉旅长黄正诚。当然,这场仗是四纵整体打的,非周希汉第十旅一旅之力。但周希汉包围歼灭黄正诚的旅部和一个团,以不到三比一的比例,在野外条件下干净利落地全部消灭该敌,指挥功力那是不消说的。
此后周希汉极其善于以差不多等倍兵力硬吃国军,而且极善于连锅端,动辄成群俘虏国军将领。1947年8月南渡黄河,周希汉率第十旅在洛阳西面铁门岭一战消灭国军整编15师的一个旅,一个旅对一个整编旅,都是三个团的兵力,彼此力量相当,硬是被周希汉瘦狗斗恶狼打了个全灭。
郏县之战,继续暴打整编15师,将其师部、整编64旅和另一配属加强营5000余人消灭在郏县,俘虏中将师长武庭麟、中将副师长姚北辰、少将副师长杨天明等将领。后来统计过周希汉的战绩,共毙俘国军少将以上将领64名。
周希汉在陈赓长期影响下,打仗既会光明正大排兵布阵,也会耍聪明偷冷子打七寸。洛阳战役本是华野三纵首先破城,最后轰塌邱行湘206师指挥所的也是华野炮兵,获得洛阳营光荣称号的也是华野部队,但最先冲到邱行湘指挥所的却是周希汉十旅,一口气俘虏敌中将师长邱行湘、中将参谋长符绍基、少将副师长兼旅长赵云飞、少将团长方景林等将官。华野陈参座估计气的不轻。
陈赓大将的光环笼罩了整个386旅和四纵,但周希汉便如光环下一面锃亮的金子,仍然发出掩盖不住的光芒。陈赓担任兵团指挥员后,无法兼顾四纵司令员的职责,四纵的指挥实际由周希汉负责。
打洛阳、战豫西、围黄维,周希汉率领四纵南北驰骋,立功无数。二野整编后,四纵改为十三军,周希汉出任军长。就像他引人瞩目的身高一样,其战功亦在二野众将领中光辉夺目,荣授中将军衔当之无愧。
二、胶东最后的猛将
周志坚命运之曲折,在中将群体中大概是独一份的。
与周希汉一样,周志坚也出自鄂豫皖。周志坚起初随四方面军长征,后经抗大学习重新分配工作,再次回到鄂豫皖,在李先念麾下工作,抗战胜利后出任中原军区二纵副司令员。
周志坚命大。红四方面军时左手左胸中弹,战场上昏死过去,战士们把他抬走准备埋葬,发现他居然还有一口气,赶紧抢救,硬是捡回条命。抗战末期,1945年在尹集作战,右胸又中了弹。两次打中的都是要害,居然都没死。
中原突围时,他率一部分人马本来已快冲出国民党军封锁,为救出兄弟部队回头杀入救人,最后打的只剩几个随从,不得已化装逃走。几经辗转跑到南京,在梅园新村17号找到当时还未撤走的中共代表团,经董必武亲自安排得以返回延安。
养好伤后按中央指示到华东野战军工作,投入老军长许世友麾下。自此鱼得其水、虎得其山,开启了一段高光岁月。
周志坚命运曲折,始终未遇名师指点,虽未有精深的军事专业造诣,但多年危局锻炼,养成了极其坚韧、自强自立的性格和作风。在胶东受许世友提点,逐步成长为胶东系统一员猛将。
1947年8月胶东部队组建十三纵,周志坚升任新纵队司令员。当时周志坚不免有些纳闷,刚到华东不久就主军一方。原来当年许世友爱惜这位猛将之才,一接到他就要任命他为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志坚表示不能一来就当这个官,要求去指挥一个师或一个二级军分区,踏踏实实做事。许世友表面上同意他去当师长,实际上给他下的命令却是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胶东第五师师长。
周志坚当时并不知情,1986年他参加胶东军区军事史稿讨论会时,经当年管干部档案的同志说明,才知道许司令当年的厚意。若不是这个任职命令,哪会那么顺利地接任新纵队司令员呢。那时许世友刚刚作古,周志坚忆及当年老首长,禁不住再次热泪盈眶。
周志坚接任纵队司令员不久,就投入艰苦的胶东保卫战,这也是他解放战史中的高光时刻。
胶东保卫战并不好打,范汉杰指挥20多个整编旅的兵力围攻,山东兵团内部关于如何应对产生分歧,许世友力主内线作战,谭震林主张外线作战。经过中央协调,许谭各领一部分兵力分别在胶东内部和诸城一带作战。
周志坚不负许世友重托,在内线与九纵一起层层阻击敌军,粉碎了国军短期内摧毁胶东根据地的企图。转出外线后,周志坚率十三纵奋勇作战,整个胶东保卫战期间毙伤俘敌约2万人,相当于本纵队实力的三分之二强。新组部队打成这样,属实出乎华野首长意料。
周志坚后来率部参加了胶济线作战,潍县、周村、兖州皆有其身影,济南战役亦是主攻部队之一。胶东四出主力,每次都碰上很强的主官,故能成就一段段军史佳话。
三、吴胡奇幻纠缠
吴克华和胡奇才二位的人气也非常高。
本篇所述四位中将,三位都有过红四方面军经历,唯有吴克华是红一方面军出身。抗战期间吴克华主要在山东作战,战绩无甚可观。1945年10月抢占东北,吴克华率胶东部队过海到达东北。到达后即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纵队,吴克华出任纵队司令员,成为首批主力纵队主官。当时还同时组建了第三纵队,胡奇才出任司令员。吴胡二位可谓齐头并进。
情况很快发生变化,1946年1月,二、三纵队合编为第四纵队,从此定型为东北野战部队的主级单位,其建制未再发生变化,直到1949年初改编为四野四十一军。
两个纵队合并,总要有人降为副职,东总的考虑是吴克华担任四纵司令员,胡奇才任副司令员。
两人的一番职务纠缠自此而始。
1946年2月沙岭之战,四纵与国军新六军22师的一个团遭遇。吴克华指挥四纵围攻,付出2159人伤亡的重大代价,仅毙伤俘敌670余人。吴克华又气又愤,战后患上肺炎离开部队,后调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程世才手下工作。
沙岭之败,咎非吴克华一人。据参加过沙岭之战的新六军少尉黄耀武回忆,那时东北共军没有什么战术素养,打起仗来全靠猛冲,国民党军一个机枪阵地前满满地打倒几百号人,打的国军机枪手都害了怕,杀人没有这样杀法的。
缺乏战术素养是当时我军的通病,后来101之所以下大力气改进步兵战术,亲自下场让部队总结战术,沙岭惨败也是其因之一。
吴克华调离四纵后,胡奇才由副转正。
胡奇才是红安县人,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战时主要经历也在山东,在鲁中军区给王建安当助手。
担任四纵司令员后,胡奇才迅速表现出过人的指挥才能,1946年10月,胡奇才指挥四纵与国军第五十二军下辖的所谓“赵子龙师”第25师,在新开岭一带反复恶斗。一个纵队8个团,约一万七八千人,困住“赵子龙师”约8000余人。兵力优势并不大,地利与是与敌共之。胡奇才与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互相支持配合,巧妙灵活地运用兵力,居然将该师全歼,生擒师长李正谊,俘5000、毙伤3000,是为南满作战胜利最大的一次。
胡、韩二位指挥才能高妙,四纵部队在一年多作战中积累的经验也很重要,所以不能说吴克华在不行、胡奇才一上就行,部队在成长进步,这是主因。
1946年12月,胡奇才战伤复发,头疼不止,无法继续指挥,到后方养病。东总遂调吴克华复任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率四纵连克辽阳、鞍山、营口等重镇,斩获无数。
1948年5月,胡奇才病愈归队,转任副司令员。胡奇才对降职很不满意,大发牢骚,政委罗荣桓亲自给他做工作,才勉强压服他的不平情绪。
不久后就是名震宇内的塔山阻击战。胡奇才不平归不平,大战当前,非常支持吴克华工作,两人齐心协力指挥四纵,在塔山共同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胡奇才与吴克华资历战功相若,论其能力,另调别的纵队当司令员不在话下。只不过当时东野各个纵队已经定型,换哪个纵队司令都不好说。
不过降职归降职,功劳大家都看得见。胡奇才仍授衔为中将、评级为正军级,并不吃亏。军衔、待遇级别与周希汉、周志坚这两位正牌纵队司令(军长)一样。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