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李唯一 谢星宇

“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这是福州作家冰心笔下故乡妇人的“三条簪”。

今年11月初,福州传统梳妆技艺(三条簪)入选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沉寂了百余年,福州女子头上的“三条簪”在2024年“红”了。

今年国庆假期,福州“三条簪”火爆出圈,特别是“来福州 簪福气”2024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三条簪”这一传统非遗“名气大涨”。不少游客为了“簪刀”专程来到福州,体验上妆、盘发,发髻上接连插入第一、第二、第三把“刀”的过程,漫步在千年闽都的白墙黛瓦间,仿佛“穿越”百年时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条簪”妆造的游客漫步在三坊七巷。胡登祥摄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三条簪”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福州幸会艺术空间主理人胡蕾说:“旧时福州女子柔中有刚,‘三把刀’彰显出她们‘为国、为家、为己’的家国情怀。”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福州累计接待游客731.03万人次。其中,慕“三条簪”之名来榕的游客不在少数。

“三条簪”是指旧时福州女子插在发髻中间、形似刀剑的发簪,又称“三把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面对大举进攻的倭寇,福州女子将刀剑做成发饰,插在发髻之间以备防身。

“‘三条簪’不但吸引了许多福州本地的年轻人,更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外地朋友。‘三条簪’的‘焕新归来’,反映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事文化艺术多年的胡蕾感触颇多,“马面裙、旗袍,或是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现代服饰,无论用什么服装搭配‘三条簪’,‘三条簪’的内核都是不变的,坚毅和勇敢的精神在当代依然值得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条簪”妆造沉淀出“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的内涵。人民网 李唯一摄

“网红”的“三条簪”如何“长红”?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三条簪”的“复活”不只是复刻,更需要“双线并行”。目前,“三条簪”与脱胎漆器、茉莉花、牛角梳等特色文化元素相融合。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以此为契机,通过“非遗+文旅”的模式,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像您现在看到的这个,是福州的市花——茉莉花,在它的另一边还有一些缠枝纹,这些都是福州传统元素的代表,寓意着‘福禄寿喜’。”指着“三条簪”上刻画的纹路,胡蕾兴致勃勃地介绍,“‘三条簪’与茉莉花、牛角梳、大漆这些典型的福州文化元素相结合,地域特色就更浓厚了。”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项以大漆为原料的传统技艺,制作工艺复杂,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林贤洲在木质发簪上采用朱漆描金技法彩绘图案,让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与“三条簪”“跨界融合”,实现了和合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条簪”与福州脱胎漆艺修饰技艺相结合。吴文俊摄

“三条簪”这把“火”,也“燎”到了福州的戏剧文化领域。中国船政文化城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浸入式戏剧《雀起无声》纷纷将“三条簪”妆造加入角色妆造中,借助艺术舞台传承和推广非遗。

“剧中呈现的‘三条簪’妆造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我们还推出了优惠活动,观众凭《最忆船政》门票就可以体验‘三条簪’妆造。”《最忆船政》体验剧相关工作人员说。

不同文化元素的联结,让三条簪的底色更亮丽、底蕴更深厚,来“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能体验的范围越来越广。据了解,目前在三坊七巷、南公河口、中国船政文化城等景区设有“三条簪”妆造体验项目20余个,提供选服装、做妆造、拍写真、逛景区的“一条龙”服务。据不完全统计,除福建省内的福州、泉州、厦门、漳州、龙岩、宁德等地,还有江苏苏州、浙江杭州、海南三亚、云南大理等47个城市推出“三条簪”妆造体验。

“通过‘非遗+文旅’的结合,福州的美妆、服饰、摄影、文创、演艺等相关产业在‘三条簪’的带动下生机勃勃,文旅产业发展后劲更足。相信借助此次获评市级非遗的契机,‘三条簪’将为福州文旅产业带来新的推动力。”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保留“三条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牛角为材料制成的“牛角簪”相比传统的银制“三条簪”更加耐用、轻便。人民网 李唯一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城市开发热潮中,见证千百年历史变迁的三坊七巷经历了从“拆”到“修”的“重生”。

如今,沉寂多年的“三条簪”从三坊七巷走出福州,走向全国。作为独具特色的福州文化符号,“三条簪”正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