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菲 文/摄)你知道清代江苏省第一家民间消防组织诞生于哪里吗?

那就是位于盐城东台时堰镇的务本堂水龙会所。该会所建于道光十六年,由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创建。11月20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此处,揭秘当时的民间消防器具以及创办的起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防火灾,筹建务本堂水龙会所

当天上午,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冯道立故居,这里是清朝中期里下河地区典型建筑风格,屋内仿明清民居陈设,由展览馆、务本堂水龙会所、观象台等组成。

道既立,终身力行。“天下莫难于治水,亦莫易于治水。”冯道立作为水利学家,善治水,也善用水。

说起为何会创办务本堂水龙会所,时间要追溯至道光初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台地处黄海之滨,历代以煮盐为生,明、清时东台境内的中十场均为两淮重点产盐区,装盐蒲包用量较大,时堰一带家家户户均以手工编织蒲包为主要家庭副业,素有“时堰姑娘会做包”的美称。

《时村志卷八·盐务》中记载:“淮南各场盐包俱取于此……每年不下十余万捆,每捆三十片,皆系环镇村庄农妇耕种之余买蒲织成。”

但蒲叶易于着火,大批蒲包的聚集,有火灾隐患。为防不慎,冯道立自捐二千,并对各地来时堰镇的商人劝募资助,兴办“务本堂水龙会所”,同时还购置公田百余亩,以解正常消防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道立家训,代代传承

据《时村志》记载:“水龙会所原建于时村桥南,共建造砖木结构八间,购置木桶锡制水龙三架,铁制球灯、高柄灯笼、锤子、水桶、扁担、篙子等救火工具,同时在村南、村北各建水荡(即蓄水池)一处,以备救火之用。”

“我们现在所在的务本堂水龙会所是2000年左右修缮的,不过内部的救火工具均为那时搬运工使用的。”时堰镇工作人员张建国带领记者进入会所内,只见墙中央挂着一幅当时水龙灭火的场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是当时救火用的木桶水龙,失火的时候,人们把它抬到现场,往里面装满水,然后按动这个杠杆,实现施压供水。”张建国走到旁边,“这里的球灯用于晚上发生火灾时照明;后面的铁叉是救火时用于捅开屋顶,便于灭火;铜锣是发生火灾时敲锣报警,全村出动参与救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务本堂水龙会所的兴办,遏制了当时时堰一带的火灾隐患,稳定了蒲包编织,支持了盐业生产,对繁荣和振兴时堰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乡间还流传着当年歌颂兴办水龙会所后,火烛平安,生活安居的民谣:“水龙局,防火烛,水火平安都享福,蒲堆草房不用愁,再也听不到有人哭。”

如今,在务本堂水龙会所,有位义务志愿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冯道立是我们的祖先,从小我就听爷爷爸爸讲他治水、建务本堂水龙会所的事迹。”冯友贵是冯道立的后人,退休后,便来到冯道立故居做义务志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汝等居心宜厚,立品宜正,治家宜肃,处世宜和,此吾家数代相传之道,予奉以终身,惟恐或坠,汝等於吾之可法者法之,不可法者改之。”冯友贵感慨道,“这是冯道立流传下来的家训,一直被我们后人乃至其他人铭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