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这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失利后发出的无奈感叹。
89年前,一场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在广西桂北湘江地区打响。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中央红军和军委以牺牲5万余人的惨痛代价,换取了战役的惨胜!
此役后来也成了中央红军自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同时也是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
正所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便就是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湘江战役!
一、反“围剿”失利
蒋介石接手国民党后,彻底违背了孙中山先生“军政、训政、宪政”的民主进程本意,更是在掌握军队后,率先破坏了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同盟。
在多次由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下,大量共产党人士被拘捕甚至被残忍杀害,共产党人的活动也被迫转入地下。
国民党的丑恶嘴脸,使得共产党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前程,组建军队、武装反抗已经迫在眉睫。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一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与此同时,在一系列的起义活动中,共产党慢慢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已经开始有了与国民党进行武装对抗的资本。
愈发强大起来的共产党,让蒋介石反革命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内战的爆发,也已经成为了时间问题。
自1930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开始集中大量兵力对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
面对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军队,共产党的战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挫败了敌人先后四次“围剿”,保护了革命根据地的安危。
然而四次“围剿”战役的失利,并没有使蒋介石放弃对共产党人的“迫害”,1933年9月起,蒋介石共调集百万军队,并采取所谓的“堡垒主义”新战略,开始向中央根据地发起新一轮“围剿”。
由于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援助”,这一次的“围剿”战役无论是从规模、范围还是武器装备来说,都是空前的。
更遗憾的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高层并没有采取毛泽东所提出的正确建议,最终经过一年的苦战,仍未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共产党该何去何从,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被迫长征
“冒险主义的进攻以及保守主义的防御”,使得红军在之后的多次战役中屡战失利,根据地日渐缩小。
面对敌人的“围剿”,中央红军虽然已经在尽力寻找突破口,但由于决策的错误,中央苏区的压力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10月,随着国民党军队向苏区中心的进攻,红军迂回斡旋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打破反“围剿”已经没有可能。
其实早在5月,中共中央就当前局势已经作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为了获取支援以及配合,同时也向共产国际进行了汇报,但却始终未能获取对方的明确指示。
“不说让走,也不说不让走”,即便是在这种极其“暧昧”的态度下,为了保全中央红军力量,牵制包围苏区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进行远征。
然而,由于红军的可调遣兵力太少,这一计划并未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再加上当时“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红军已到了不得不尽快转移的地步。
然而,进行转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红六军团以及红二军团先后撤离湘赣根据地并进行会合,进行联合行动。
1934年10月,在先遣部队进行“探路”之后,中共中央开始率领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
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就此拉开帷幕。
三、血战湘江
10月10日,由8.6万余人组成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带领下踏上了长征之路,自长征开始之后,中央红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力克敌军。
11月下旬,红军艰苦行军至湘桂边境,即将到达的湘江成了拦在众人前进路上的一道天险。
为了阻止红军继续前进,蒋介石再次集聚三十余万兵力,在湘江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在湘江以东地区将红军全部歼灭。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从瑞金等地出发的中央红军,他们的目的地会定为湘西?
其实在前文已经提到过,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即将失利之际,当时的红军决策者为了谋求一条退路,曾向共产国际询问下一步计划。
虽然对方的态度有些“委婉”,但还是回电道:“必要时向西退却,在四川、陕南,以及尽可能在新疆方向开辟苏维埃根据地,具有很大意义。”
就这样,红六军团才会作为先遣部队被安排向西转移,然而这次转移却并不顺利,付出了牺牲6000多名战士的惨痛代价,最终与红二军团合并时两军才不足万人。
得知中央红军即将进行长征,两军团稍作休整便立即发动了“湘西攻势”,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
正因如此,中央红军向湘西进军,既能重新为中国革命寻找一个新的“根据地”,而且也符合了共产国际的安排。
当然,蒋介石反动政府绝不允许中央红军顺利穿越湘江,多道封锁线再次阻挡在中央红军面前。
东南起安远,西北至赣州,以桃江作为天然屏障,南北长120余公里,东西宽50余公里,这是第一道封锁线。
18日,经过8天时间的行军,由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所组成的先锋军已经抵达新田一带。
在之前“围剿”战役期间,陈济棠被蒋介石任命为南路军总司令,也就是说此时负责第一道防线防守任务的是陈济棠所指挥的粤军。
然而,陈济棠并不愿与红军为敌,为了自保,他也曾在红军长征前与其达成秘密约定,并下令前线粤军撤退20公里,给红军“让”出一条路来。
然而,陈济棠为了以防万一,并没能及时下达这一命令,并且红军高层为了保密,也未曾向前线官兵透露消息。
就这样,因为出现了信息差,红一、红三军团还是对粤军发起了进攻,经过4天激战,红军以牺牲近4000人的代价,突破了这第一道防线。
粤北韶关,国军、中央军以及粤军组成了第二道防线。
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此时红军高层紧急向前线部队发出了电报,将与粤军私下达成的协议告知。
所以粤军始终与红军保持着安全距离,而另一旁的湘军认为城口镇不属于自己的地盘,所以也只是对红军进行着“观望”,不愿率先出击。
红一军团趁机发起突击,顺利占领城口镇,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突破两道防线后,中央红军的转移路线已经十分清楚,蒋介石紧急将粤汉铁路边界设下了第三道封锁线,但还是晚了一步。
中央红军一路高歌猛进,继续前进。
为了将红军彻底消灭于湘江以东,蒋介石急忙拼凑出总兵力为30万人的第四道防线,在潇水和湘江之间,给红军布下了一张巨大的“口袋”。
面对敌军的五路包夹,博古、李德等人却大意轻敌,认为红军一定能赶在对方将防线部署完善之前渡过湘江,然而,时至11月22日,红军主力部队距离湘江还有160多公里。
红军之所以行军如此缓慢,主要还是因为辎重过多,所谓的“行走的共和国”,让战士们每日仅能行军10公里。
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了问题,但博古等人却固执己见,不愿听取“不要再继续西行”的建议。
然而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前线的桂军因为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撤退,也就是说只要红军是借道,便不再阻拦。
可以说这是红军渡过湘江的绝佳机会,但就在此时,博古等人却下令红军就地休整,直到蒋介石发现问题,重新向白崇禧下令。
28日,湘、桂两军在蒋介石的不断催促下对红军发起了极其猛烈的进攻,由于弹药缺乏、体力不支以及无制空权等因素,湘江战役打得极其艰苦。
这一战,红一军团指挥部险些被毁;这一战,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这一战,每一位牺牲的红军战士们,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短短70公里的路程,中央红军走了4个日夜,以牺牲5万余人的代价,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彻底消灭红军的阴谋。
结语
因其惨烈程度,以及失败原因,湘江战役始终都是不愿被人提及的一次战役,但其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却无论如何都不可被世人遗忘。
换句话说,若是没有湘江战役的胜利,也就没有之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没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可歌可泣的光辉战绩。
此战的惨胜,后来也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成功挽救了身处绝境的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