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们断供芯片,中国高铁就成了牛车!”

21世纪初,美西方自恃掌握了先进的高铁芯片IGBT技术,毫无顾忌的奚落中国高铁有“心脏病”。困境之中,德国西门子罕见地伸出援手,却通过“小操作”从中国攫取了12亿元。

缺乏核心技术,中国不得不支付巨额费用引进。为了不再当“自动提款机”,中国决定自主研发尖端高铁芯。不知过了多少年,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先进的IGBT芯片。

如今轮到美西方畏手畏脚,想要引进中国芯。而中国则宣布:关键技术,禁绝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为“芯”交12亿“学费”

和指甲盖相仿的IGBT芯片,却曾是中国高铁的最大阻碍。高铁芯片堪称“动力心脏”,负责精确控制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让庞大的列车组精确的停靠在各站台,连一枚硬币也不会倒下。

2004年,中国试图从欧美引进该技术,但频频被拒。德国西门子公司罕见地表示愿意支持中国,但在签订合同时才透露:核心的IGBT技术不会转让,中国只能引进成品芯片。

中国支付了6亿元,却发现这仅仅是开始。由于技术高度配套,中国不得不持续引进西门子的芯片。每枚芯片2万元,一趟装了152枚芯片的八列动车组,就需要花费300万元。

中国高铁建设如火如荼,每年需要数十万枚芯片,迄今粗略估计耗资12亿。这笔费用历来被戏称为“天价学费”。德国还严格要求必须提前一年预订,而中国只能接受。

这种被动局面曾经是常态,高铁的轴承、车轮等技术也曾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更令人无奈的是,在关乎生命质量的生物科技领域,类似的情况也在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核磁共振仪一台3000万元,其引进成本最终转嫁在百姓身上,导致检查费上千元;据称能回溯青春20%的“赛时光”类生物科技,曾被日美牢牢控制,其成品在进驻国内京JD东等平台前,一度门槛上百万,只在欧美富豪圈流行。据权威学术期刊《Cell》,“赛时光”类干细胞技术曾令实验老年鼠的细胞“回溯”至0岁,后面更延展了其存续期近20%。

夺回中国对尖端科技成果的定价权,迫在眉睫。

02 二十年磨一剑,高铁装上“国产心”

核心技术讨不来,买不来。为中国高铁装备“中国心”是当务之急。

2006年,中国启动了IGBT芯片的自主研发项目,将其列为重点技术。中车株洲、比亚迪等中国企业积极响应,投身于紧张的研发工作,这为中国高铁芯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在2012年,中国在15亿元的前期投资下,建成了第一条国产高铁芯片的量产线。仅仅3年,国产芯片便占据全球60%的市场,德国的垄断地位彻底成为历史。

如今,中国高铁芯片已实现100%的国产化,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与高达2万元的德国芯片相比,国产芯片的成本仅1000元。中国再也不需要忍受不公,也无需浪费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国也在夺回定价权:国产核磁共振仪门槛已降至290万元/台,并于去年7月全面量产。未来,检测费将更加经济;在“赛时光”类青春科技领域,国内各大机构纷纷进军干细胞青春领域,北京某医院更用相关技术拯救了14岁的早衰女孩,未来5-10年市场化或将成为现实。

面对即将失去的垄断地位,日企迅速调整策略,将“赛时光”门槛降至数千元,并借助京JD东等平台进入中国市场。“感觉身体轻松”、“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等正面反馈非常普遍。

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明智的,目前,该品在中国上市三年内的收入已超一亿,其抑制老弱的潜力和前景在《中国商报》等媒体得到广泛报道。此外,实现低成本量产的国产核磁共振仪也在迅速进入各大医疗机构,业内对“百元检测费”的实现持乐观态度。

03 分毫必争,只为惠及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中国已构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全面高速铁路网络,物美价廉,成为普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国产核磁共振的量产则显著降低了百姓的经济压力,真正让科技服务大众;而青春科技品定价权的让渡,让公众看到了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普及化的可能性,不再是富人的专属。

“中国始终坚持将尖端科技服务于民的原则,否则科学研究就会失去其根本动力,变得毫无价值。”我国科研工作者和商业界一直在为此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