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一场风,从春一直刮到冬。

漫天黄沙飞舞的场景,是我们一直对黄土高原这里的固有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们老祖宗,自古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这里常住人口就有着1.2亿之多。

选择留下来居住的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不适宜人类生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作为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古老土地,它的原貌自然不是黄沙滚滚的模样。

不仅拥有着充足的水源,植被也是非常的茂盛,与大家印象中根本不是一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它都历经了什么遭遇?以往那片肥沃的土地,怎么就变得这般光景了?

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对于它的治理也一直没有停下。

与它的环境死磕了70年之久,如今的现状又变成了什么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要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就必须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它曾经的模样。

早在商周时期那时的黄土高原,并非我们印象中那样的充满着荒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地方水草茂盛土地肥沃,茂密的森林覆盖着山峦,植被覆盖率高达53%

而早在以前的周朝,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崭露头角,开始了我们文明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土高原以前水多土好,即便种植的粮食也很兴旺,也为周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之后因为这里的环境,更是被当成了“草场”来对待,而当时的秦人就在此地为周天子养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周朝建都于镐京,而商朝的都城朝歌则位于依山傍水的平原地带。

足以说明,当时这里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足以吸引周王室在此定居,并建立起强大的王朝。

而要想养出高头大马,对于草料与水源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因素,这里有着大泽,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牧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它是如何如何被破坏的,还要从当时人们的所作所为去说起。

当时想要发展,人口和粮食那肯定是最重要的,因此便大肆的开垦着耕田。

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也让那时对于耕田的开发就没有停下来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不懂精耕细作的重要往往一片地收成也很少,那就扩大耕地的规模。

人们可没有保护环境的想法,就将树林与草原都进而转变成了耕地。

而那时也没有什么规定田地的面积,只要你肯干,那都能是自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偏向于散养的方式,也让耕地的开垦加速了起来,只需要定期交付一点给大王就行。

于是人们得到了收成,而周天子也获得了公粮,只有这片土地受伤的情况就达成了。

包括养马消耗的草力,黄土高原的环境也因过度的开发,慢慢遭受到毁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从繁荣到衰败,这片土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也承受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开端,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早期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秦汉时期开始,这里的农耕文明也在不断的扩张,当地的西部和北部也逐渐被开垦。

树林和草场面积在缩小,绿化面积也在减少,在南北朝那会儿,它自身的树木和草丛只剩下了四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高达一半的覆盖率到了清朝的时候,黄土高原的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覆盖率也就下降到15%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它自身的能够留下来的覆盖率仅仅只剩下6.1%了

但这也不全是他们的错,自然因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我国科学院的数据,自然侵蚀是导致它水土流失的主要“元凶”,占到了70%。

黄土质地比较松,容易受风吹雨冲,又因为天气干,雨水又集中,所以水土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加速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这无疑就是他成为黄沙遍布的病因,让这里慢慢的不再适宜人们的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地的水资源也发生了改变,没了植被的覆盖水源也面临着流失,而没有水源植被也活不下去。

能看出它自身的生态链已经遭到了破坏,而这里也陷入了土地退化的循环。

而其中黄河也“出了一把力”,当它在这里冲刷过后,往往就会带走很多的泥土。

黄河携带的泥沙越多,河床上就越堆越高,下游变成了“悬河”,还威胁着沿岸居民的安全。

之前黄河的泥沙年输出量是2亿吨,而到了晚清,这个数字暴涨到了16亿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惊人的增长,不仅反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剧,也预示着生态灾难的来临。

当这里在生态得到破坏之后,就连联合国农粮的专家都认为黄土高原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这里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不可能因为别人的言语就做出放弃的举动。

因此对它的治理,从建国时到现在就没停下来过,这场长期较量就在这片土地上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来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对它恶劣的环境依旧没有松手过。

经历了从“坡面治理”到“淤地坝”模式,再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它的有效治理途径,一部部“摸着石头过河”寻到了方法。

当时的“淤地坝”方案,经过了一场严重的洪水,不仅毁掉了27万亩农田,还让专家们都产生了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最终摸索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个方案,将黄土高原的地形和经济发展状况,细致地分成几个小流域。

通过全面治理的手段分而化之,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共赢。

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不仅让绿化越来越多,还让当地经济更兴旺,人们的生活也更丰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60%,不仅恢复了之前的面貌,更是做出了超越。

而这样的植被覆盖率,让黄河也再带不走那么多的泥沙,降到了2亿吨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此地的耕田因为退耕还林减少了,但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农业产量反而提高了。

更为惊喜的是,这里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还结出了让人们致富的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当地北纬35度附近,还有着一个四季分明的区域,成为了苹果的种植“天堂”。

经过这种寒旱农业的种植,人们也利用优势让此地结出了止水饱满,甘甜可口的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的人们借助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生长出了优质的“天水花牛”“静宁苹果”等品牌水果,想必大家都品尝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看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而这片人们印象中充满黄沙的地方,也变得绿意昂扬了起来。

信息来源:金台资讯《黄土高原结出“致富果”》
环球网《绿色,在黄土高原上铺展——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记》
澎湃新闻《黄河为啥“姓”黄?浅谈“黄河”之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