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六十以后,复专写草书,远绍二王、颠素,近接明清诸贤,师古法,出新意,揉碑入帖,以柔济刚,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之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赵朴初

林散之(1898—1989),安徽和县人,被誉为“当代草圣”。那么,他的书法究竟如何达到“入圣”的境界呢?笔者尝试结合林散之先生书法作品“刚柔相济、圆中寓方、水墨华滋、纵横恣意” 的特点简析其精、气、神、骨、筋、血、肉、形、质、格诸多方面高度统一。

(图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红于二月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红于二月花。

(图1)为林散之老人挥毫泼墨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他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在行笔时注重力的灌注,笔画用一分笔出之,然而纤而劲,瘦而健,柔而刚,能破空杀纸,至转折处,笔断意续,并变草书快行笔为慢行笔,将方笔糅合于圆笔之中,“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是林散之书风中很重要的特征。

同时,林散之在用墨时亦遵循着“均衡兼顾”的原则。“须淡而能浑厚,浓而不死板,枯而不浮涩,湿而不漫漶”——黑色线条稳稳站立在一片柔和的水晕之中,聚墨处黑而亮,神彩照人,枯墨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随即笔意翻转,又变润、变浓。诸般墨彩令全幅篇章章法结构变化无穷,恣意纵横,,妙至毫巅。一代宗师风范,于此略见一斑。所谓“在枯笔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这中间找。”

“柔也不茹,刚亦不吐,燥裂秋风,润含春雨”,日本书道大师青山杉在观看了林散之的书法精品后,曾赞曰:“草圣遗法在此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