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1986年拍摄的照片,仔细看不难发现,他的嘴角似乎有东西,那不是不小心沾上的,那是根本擦不干净的血迹。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生于安徽,他的父亲邓以蛰是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国学家,邓稼先3岁识字,5岁入读北平武定侯小学,后考入崇德中学。
1941年,17岁的他进入西南联合大学读书,那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西南联大是在防空洞里学习的,教室是简易的茅草屋,教学设备更是稀缺。
虽然条件简陋,但这里凝聚了一批当时国内的顶尖学者,邓稼先和同学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蚊虫叮咬又如何,对知识的渴望能让他们感受到安心。
之后,邓稼先从西南联大物理学毕业,邓稼先一直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了科技强国,于是1948年,24岁的邓稼先前往去美国普渡大学深造。
在他出发前,他的朋友袁永厚说:“新中国的诞生,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天快亮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邓稼先,在美国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常常是最早到,最晚离开的人,他要在“天亮”前回国。
在争分夺秒地学习下,他只用了23个月的时间,就以本科学历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因为才26岁,年龄太小,很多人称呼他为“娃娃博士”。
优秀的邓稼先被美国政府看中,他们试图用优厚的科研条件和高薪挽留他留在美国,就连他的朋友也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发展,例如杨振宁。
但邓稼先这么努力,本就是为了回国效力,怎么可能被美国优渥的条件和科研条件吸引呢?
1949年,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时,整个人激动不已,怀着一心报国的热忱,他马上申请回国。
1950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1年,国内百废待兴,但国际上的帝国主义却企图把我们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在经济和政治上遏制我国的发展,甚至用核武器威胁我们。
而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我国积极召唤身在海外的科学家,回国一起建设新中国,邓稼先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果断地放弃现有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他,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和于敏等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然后拿出一份文件,说:“国家要搞一个“大炮仗”(研制原子弹),想调你去研究炮仗,你意下如何?”
邓稼先明白这次的任务很艰难,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是研究核武器,这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核心机密。
邓稼先当初回国时说过一句话:“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去做!”现在正是他兑现诺言的时候,所以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见此,钱三强很是郑重地说:“如果你愿意,现在签字,明天跟我们走,而且这件事是保密项目,你不能够透露给任何一个人,包括你的家人。”
虽然邓稼先有妻子孩子,但他还是坚决地带着团队,前往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在那里,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研究设施简陋,实验室里的仪器大多是拼凑而来,就连资料也严重匮乏。
国际上对核武器进行技术封锁,邓稼先只能带领着团队,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靠着有限的手摇计算机和算盘,他们进行无数次的数学计算,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不容有丝毫差错。
在核武器试验时,每一次核试验,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但邓稼先总是身先士卒,活跃在试验场的最前线,他亲自指挥,亲自操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当大家都在高兴时,邓稼先却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身体逐渐受到损害,尤其是在那一次关键的核试验中,邓稼先不顾可能受到的核辐射危险,毫不犹豫地冲进试验场地,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
虽然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但邓稼先也因为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身体机能严重受损,身体每况愈下。
很快,他的头发开始脱落,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直到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1986年,当邓稼先嘴角有个红点的照片被拍摄下来时,他已经深受病痛折磨,那时的他,经常大出血,身体极度虚弱,每天都要使用大量止疼药,才能勉强控制疼痛。
那些止疼药的副作用,让他备受煎熬,但他依然坚强地承受着。在镜头前,他那带着血迹却依然微笑的面容,展现出伟大科学家的坚韧和乐观。
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邓稼先强忍疼痛,联合于敏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中国未来核武器的研发重心,应该是在实验室模拟和小型核武器上。
当时邓稼先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的手甚至拿不住笔,但他还是忍着化疗的痛苦,认真修改建议书。最后,这份建议书被交给中央,正是这份建议书,让我们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又辉煌了10年。
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去世10周年那天,我们国家抢在核试验禁令前,做了最后一次核试验,然后暂停了所有的核试验。
与此同时,国际上对核武器的发展,也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限制和规范,核试验逐渐受到严格控制,甚至被禁止。
中国在邓稼先的建议下,提前布局,加大了在实验室模拟和小型核武器研发方面的投入。
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靠着邓稼先和于敏的前瞻性建议,加上科研人员的努力,已经成功将核技术水平,提升到了能够进行计算机模拟的高度。
邓稼先的一生,是为国家科学事业拼搏的一生,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投身于艰苦的核事业,在茫茫戈壁中默默研究,为祖国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核盾牌。
现在的合肥高新区,有一条邓稼先路,路不算长,也不太宽,之前有幸走过,看到路牌上的邓稼先三个字,敬意油然而生,他不是明星,却值得被年轻人追捧,更应被世代人铭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