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比邻世界
编者按
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速。日前,四川省印发《提升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开展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二期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实施成都双流机场提质改造工程,促进成都“两场一体”高效协同、功能互补、差异发展。重庆璧山机场也迎来新进展,初步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将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链枢纽。乘“机”而上,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将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探 城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成都和重庆两座西部超大城市,正各自向东、向西,共谱成渝“双城记”乐章。其间,加力向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目标迈进,绝对算得上这场精彩华章中一记“重音”。
近日,重庆第二机场——重庆璧山机场建设有了新动向。重庆市璧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江志斌11月8日在重庆市召开的“扛起新使命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璧山区)现场表示,重庆璧山机场将力争2030年建成投用。这算是为重庆第二机场,送上了最新的建设时间表。
锻造“内功”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近年来,关于重庆第二机场建设的消息从未间断,每一次新动向都会让各界对重庆建设第二机场的期待再次“升温”。这背后承载的,不仅是重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成渝两地更好“抱团”谋发展的必然之举。
重庆一直在努力推动新机场建设。2019年,“统筹规划第二枢纽机场”首次写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持续高关注度之下,终于在去年取得标志性进展。2023年3月,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复重庆新机场场址——同意将璧山正兴场址作为重庆市新机场的推荐场址。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第二机场的定位日渐清晰。根据相关规划,重庆璧山机场功能定位为“国际货运枢纽和区域客运枢纽”,按照远期年旅客吞吐能力7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350万吨进行规划控制,将联动永川临江枢纽、江津珞璜港,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链枢纽。
此外,璧山区将以重庆璧山机场建设为契机,同步启动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打造具有现代化新重庆辨识度的枢纽产业新城。
“带给璧山可以预见的变化,至少有两个,一是临空产业蓬勃兴起,二是开放型经济扩容提质。”江志斌表示,璧山将以机场为中心,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吸引临空物流、临空制造、临空商务等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构建集研发、生产、运营、维护、培训于一体的临空产业集群。其中,低空经济是最近很火热的一个赛道,目前璧山已经签约轻型直升机研发生产总部基地项目,接下来将聚焦工业无人机等细分领域精准发力。
此外,国际枢纽机场与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能级和对外开放程度息息相关。作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有许多“璧山造”产品远销海内外,彰显着璧山开放型经济的扩容、提质。
锻造“内功”的重庆,正深刻践行以开放促改革,借由新机场建设,其后续带来的正反馈更将共同惠及成渝地区。
期待新枢纽为产业和区域发展双向赋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域内的成都双流、成都天府、重庆江北三个国际机场正在高频运转,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重庆璧山机场,势必进一步推动成都、重庆共同向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目标迈进。
成渝突破内陆腹地的区位限制,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新图景也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
“机场作为门户枢纽,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十分重要,还能促进临空经济等产业聚集,绝对算是拉动区域经济的有力增长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场建设不仅是人流、物流的客观需要,更是我国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建优质项目。“对地方发展而言,新机场可以带动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大规模增长,让物流链、产业链受益,助力区域经济进一步提质发展。”
眼下的成渝地区,正在受益于持续向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庞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不仅需要纵横交错的陆地交通网,还对连通内外、通达全球的空中网络有着巨大需求。
待重庆第二机场建成之后,川渝地区将拥有4个4F机场(机场等级中最高,代表可以起降各种大型飞机),加上20来个普通机场,将共同形成以4F机场为核心枢纽的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今后机场建设的潜能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大开发正需要高效、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当作支撑。”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物流学院原院长敖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西部地区提速民航机场建设,对我国民航发展格局趋向均衡意义重大,“这背后的深层需求侧原因在于,我国中西部物流模式除依靠日益发达的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运输外,近年来正在对更具高效、速度、便捷优势的航空运输有着强烈需求,依托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形成便捷的民航机场网络,更是搭建能够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高效航空运输网的先决条件。”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