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律严苛,出家皈依佛门的之人,应讲究六根清净,远离世间是非,专心修行。
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活在世上,要想彻底斩断七情六欲,四大皆空,说容易,能做到之人又有几个。
外在的清规戒律虽严,但若是内心不定,即便是身在佛门,同样会上演无数充满戏剧性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关于佛门中一则和尚与尼姑破戒热恋被抓的故事。
僧尼相恋,这在当时是一件“有伤风化”的大事,因此还闹到了县衙里。而遇到这等稀奇之事的县官,却以一首幽默捧腹的诗,化解了这场风波。
这事发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的潍县,当地的父母官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人郑板桥。
原来当地有对青年男女,两人曾是邻里,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郎有情妾有意的两人,早就认准了对方,本以为未来可期,却不想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人的命运之间横生波澜。
两人的家境都比较贫困,女孩子发育比较早,所以女方父母为了生计着想,也是为了女方能过得好点,便不顾女孩的反对直接棒打鸳鸯,将她许配给了当地的土财主。
女孩也是刚烈的性子,说什么就是不愿,在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仍然改变不了事实的情况下,她在一个夜晚跳窗离家了。
一介弱女子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晕倒在了路边,幸运的是被一位女尼救回了庵中。女子索性便在尼姑庵出家,才让这桩婚事作罢。
话说男子知道女子不知所踪后,苦寻无果之下,心如刀绞的他最终也选择了出家为僧,以寻求内心的解脱。
世事无常,就在双方本以为青灯古佛度过一生的男女,在几年之后,命运的巧妙安排,又让他们在一场庙会中意外重逢。
虽然各自修行,但心中那份对彼此的思念却从未消散,人群中四目相对的两人,彼此间燃起了旧情,此后这二人常常找机会幽会。
这等破戒之事终究还是纸包不住火。一日两人幽会互诉衷肠时,恰巧被之前女方许配的土财主碰见了。
一气之下的他便着人将这对僧尼扭送至当地的县衙,接受审讯,一路上还大声嚷嚷,引来不少人的围观。
郑板桥长这么大,也是头一次遇见这样的事,决定亲自审理此案。
他坐在大堂之上听完两人各自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厚感情之后,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佛教的戒律森严,僧尼相恋有伤风化,但他更明白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珍贵。思考片刻后,他认为此事情有可原,于是说我佛慈悲,定然不忍心二人如此为情所累,便判罚二人回归俗世,结为夫妻,共度此生。
判决完毕后,郑板桥心情大好,他提笔写下了一首幽默捧腹的诗作为判词,以纪念这起特殊的僧尼私恋案:
《僧尼私恋案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将和尚与尼姑比作葫芦和瓢,毕竟是两个都是锃光瓦亮的光头。
这“一半葫芦一半瓢”凑在一起便成了桃子的模样。这也是说他们本身就是一对,自己只是恰逢其时玉成此事。这既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也透露出他对两人感情的宽容与理解。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就是说以后你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在一起,因为我已经准许你们还俗了,今天这事已经摆平了。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这句是讲郑板桥为何会做出如此判罚的理由,因为他觉得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男欢女爱本是天性使然。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最后他以是一种轻松幽默的自嘲,给自己打个广告。
全诗轻松幽默,读来让人不禁发笑,不仅化解了这起僧尼私恋案的风波,还让人们看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最主要的都是让整体气氛变得不那么严肃,因此深受世人的好评。
这首诗一出,立刻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纷纷称赞郑板桥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一位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真诚爱民的好官。
事实也是如此,郑板桥在他的为官经历中,关注人性、体察民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