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却也输了!一场因政治需要打响的一场战争,数十万人因此踏上了战场,可在这次争斗中,赢得胜利的国民党,却并没有一路高歌猛进,一举赢得内战的胜利,反到因为这场胜利,葬送了其在内战之中的主动权,由胜转败,由攻转守,输掉了整场内战。
四平战争进军地图
四平之战
1946年4月18日开始,国共双方在东北四平展开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四平之战,这也是在抗战结束以来,双方爆发第一场大规模正面交锋。
为了四平之战的胜利,也为了增加与老蒋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从4月4日开始,林彪便赶到了四平街,对当地的战场地形进行了初步侦查,同时向中央表明“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毛泽东收到后,立即回电同样表达出了坚守四平的决心!四平之战已不可避免。
毛主席坚守四平的决心
4月8日,双方开始在四平地区外围展开初步交锋,4月16日,杜聿明从北平回到东北,共军也在在林彪的指挥下,为了应对敌人进攻,昼奔夜袭,修建防御工事,挖交通壕,堵塞河道以形成沼泽,以此阻止敌人坦克的推进。在四平城内,囤积大量粮食,武器,弹药,医疗用品,下定要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决心。
4月18日,四平战役开始!国民党新一军率先发动进攻,其新编三十师由南向北,新编三十八师由西向东,五十师直指四平东南,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轮番进攻。在每次进攻前,国军还会进行长达三个小时的准备工作,确保自身火炮,飞机等重武器的弹药充足,能及时支援正面战场。
四平战争
面对敌方不计后果的进攻,我方四平阻击阵地上硝烟弥漫,弹坑遍布,防御工事也几乎被敌人的炮火夷为平地。来不及重新修筑防御工事的我方战士,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任何战场上可以利用的东西,如:钢板,弹坑等作为掩护,躲避敌军的炮火打击,等到敌人逼近我方阵地后,再冲出去与敌人展开厮杀。
4月27日,毛主席发报“化四平街为马德里”,要求坚决保卫四平。林彪表示“尽量化四平街为马德里”,这时的林彪在与敌多日的交战中,深刻认识到了,双方之间在军力上的差距,在加上因为缺乏城市战斗的经验,我方在部队配合,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上都不理想。在阻击上难以对敌形成有效打击,此次战斗继续下去恐怕难以获胜。
战争的残酷
5月18日,据守四平一月之久的林彪,先是命令固守塔子山的部队“尽可能再坚持一天”,然后命令“至少要顶半天”,并且给中央发电,表现了此时的危机情况,在电报发出几小时后,塔子山失守,林彪判断在不撤退可能会全军覆没,没等中央回电,便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四平失守,历时一月之久的四平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为何要坚守四平?
四平之战的结果造成了中共损失了上万人,被迫撤离四平,长春,跨过松花江,退回到了北满洲地区。成为了一场造成了重大损失的失败战役。为何中央当时要下令坚守四平,甚至不惜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呢?为什么我方没有选择一直以来最为擅长的运动战,反而要选择打这种硬碰硬且并不熟悉的阵地战呢?
林彪坚守四平
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面,当时因为美方在双方之间的调停行动,国共双方的谈判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并就东北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讨价还价,坚守四平的目的除了确保东北处于我方的控制之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借助四平这场战争,增加我方在谈判桌上的筹码,让我方的发言更有分量。
在中央要求林彪,据守四平的战略部署,便是为了这个目的在行动。因此这是一次明显的军事服务于政治的战略。
政治目标决定了此次的军事选择,而在当时,我方首要的政治目标很明显,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获得话语权,因此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军事上的比拼,来迫使国民党让步,同意和谈,以此来开创联合政府,促进全中国的和平稳定,并在联合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与话语权。
促进全中国的和平稳定,并在联合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与话语权
若是能成功建立联合政府,那么在借助抗战胜利这样一个契机,大力发展自身的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实现全中国的和谐统一,借由此次机会翻身,一口气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便是毛主席在当时国共谈判后所希望实现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因此毛主席才会命令林彪坚守四平,希望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让国民党知道想要吃下共产党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来放弃消灭共产党选择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美苏两国在当时出于自身战略方针,自己在中国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并不希望在这时中国爆发大规模的内战,他们反而希望国共双方能就此达成和平条约,就此停战来削弱中方在军事上的战力,降低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共产党希望和平,不希望爆发内战
可是共产党希望和平,不希望爆发内战,可是国民党却不打算就此罢休。蒋介石在此次谈判中表面上虽然是在进行和谈,希望停战,但是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消灭共产党,以此达成统一全中国的目标。
在谈判桌上,他向共产党提出的要求,更多的也是为了让其放下武器,接受国民党的“招安”,实现他唯我独尊的战略目的,而不是分而治之的分裂格局。因此蒋介石在此次四平战役中的主张就是要打,不惜一切代价打下四平,最好还是能以碾压的方式结束战斗,以此迫使共产党接受国民党方面在谈判桌上的要求。
四平战役的惨烈局面
双方在政治上不互相让,都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迫使对方率先做出让步,这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便造成了四平战役的惨烈局面。最终的结果是,以国民党获得了此处战役的胜利作为结局,结束了这场争斗,可也正是因此导致了接下来蒋介石的败北。共产党也得以借此机会重整态势,一举将国民党赶到台湾。
赢了也输了
为什么说国民党赢了却输了,这就要来说说四平战役胜利后,对国共双方,但至于整个中国局势所带来的影响了!此次战役的胜利,让老蒋信心大大增加,他对于东北方面,已经不再是仅仅获得一半的统治权,更多的是为了掌握整个东北地区。
四平战役有多难打
因此他派杜聿明继续乘胜追击,就这样一直打到了长春,可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导致了其将战线拉得过于长了,不仅是在补给上,途经的各个城市上都要分兵驻守,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兵力上,直接性的因此大大缩减。
在到达长春后,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其难以继续分兵追击林彪的部队,结果就是如果就此撤退,那么这么长时间的追击和获得的战果,就相当于打了水漂,“白干了”,可若是不退,如此庞大的战线,也是的各处兵力不足,使得前线兵力极其紧张,若是被共产党逐个击破,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蒋介石派杜聿明继续乘胜追击
造成了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这也是蒋介石在此次战役中所犯下的重大错误,直接导致了在之后的战役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可蒋介石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笔者认为,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在一开始的战略部署上,老蒋没有做好,因此在使他陷入了这样一个处境里。假如说,蒋介石若是没有被四平战争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派杜聿明带人一路追击到长春,而是就此扎根,或者是见好就收,不那么深入,反而是慢慢的向着周边地区辐射。
同时借此时机,巩固此时在国民党内部出现的贪污腐败,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增强自身的整体实力,为之后的战争打下基础,那么国民党在之后,面对共产党的反击恐怕结局就不好说了。
蒋介石太着急了,没有制定一份详细的战略计划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正是因为蒋介石太着急了,没有制定一份详细的战略计划,每次战斗的根本目的不清晰,不知道是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而打,乱打一通,造成自身实力再这样的战争中大大损耗,给了共产党可乘之机,最终在国共双方的争斗之中以失败告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