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中年弃文从武,为清朝立下了剿灭太平天国的不世之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清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毛主席、蒋介石对曾国藩赞誉颇多,认为他是现代青年之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精神丰碑。知识分子出身的曾国藩为何会成为湘军创始人,扶晚清大厦于将倾。让我们来看看改变曾国藩的三个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大转折点:千里马遇伯乐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家庭,家里9个孩子,他是老大。曾国藩的父亲是一个文化人,不过学习不是很好,考了17次秀才都未考中,仕途无望的他在私塾当起了教书先生。有了这层关系,曾国藩在6岁的时候进入私塾读书。不过曾国藩和父亲一样,虽然勤奋但学业不好,秀才考了7次才通过。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道光十八年,他第三次赴京会试,遇到了改变的一生的人——穆彰阿。

穆彰阿当时担任会试总裁,算得上曾国藩的老师,不仅如此,他还是大学士、军机大臣。是道光身边第一红人。穆彰阿对曾国藩文章大为赞赏,当即取为一等第三名,并且在皇帝面前申请为第二名。

曾国藩虽然考取了进士,不过只能在翰林院捞一个闲职。为了出人头地,他将穆彰阿作为公关对象,投其所好为他四处寻找名人字画。在穆彰阿的提携下,曾国藩迅速崛起,得到了道光的赏识,被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官居二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第二大转折:成立湘军

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动乱,曾国藩是早有预见的。然而此时的他身居翰林,对国家政治插不上手。郁郁寡欢的他上书咸丰,提出改革官员方案,让更有能力的人进入官场。这个时候朝中那些老臣不干了,说满朝就你清醒,我们都是废物?咸丰眼看惊动京师权贵,拿曾国藩当了挡箭牌,让他回老家赋闲去了。

人生就是这么具有戏剧性,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清军根本无法抵达太平军的凌厉攻势。咸丰二年,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收到咸丰一纸诰命,要求他在长沙帮助地方官员操练“团练”,曾国藩迎来人生第二次转机。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刚到长沙的曾国藩就展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他招募来一批乡勇,成立了湘军。为了不让朝廷猜疑,他要求湘军和绿营一起训练。曾国藩此前从未摸过兵器,不过这不妨碍他在军事领域大展宏图。他发明了中国军事史上“政治教育”,对士兵进行政治动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两年的军事训练,湘军倾巢而出,吹响了剿灭太平军的号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第三大转折:二次出山

湘军出师不利,在与太平军的几次大战中伤亡惨重,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被抓了俘虏。曾国藩开始思考战争失败的原因,立下了如果某军统帅战死,全军就地解散,士兵回家种田这样的狠规矩。湘军士兵多为农民出身,打仗就是保护他们的饭碗,不拼命都不行。

天京内乱发生后,太平天国迅速衰落。咸丰觉得太平军再难掀起什么风浪,就卸磨杀驴,剥夺了曾国藩的兵权,让他回家守制去了。

曾国藩气不打一处来,他耗尽数年心血培养起来的部队,已经将太平军逼入死地,平定指日可待,这个时候让他退出怎么能甘心?曾国藩的隐退给了八旗军和绿营机会,可是他们不中用。太平天国在随后的攻势中势如破竹,眼看大清这次真的是要亡了。

在老家为父亲守孝的曾国藩开始学会反省,他对黄老之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懂得了上善若水,不为天下先的道理。如此一番修身养性,他的心态渐渐平复下来。

大清岌岌可危的形势给了曾国藩再次复出的机会。二次复出的曾国藩观念与此前有了大不同,他明白了给皇上办事那是名,给士兵分军饷那是利,有名有利才能一路畅通,此时的曾国藩真正活成了一个“明白人”。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接连取得重大胜利,最终攻破天京,太平天国最终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人生短短几十年,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风雨,那些艰难会暂时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只要耐心等待,首先做好自己,在命运转折点到来之际抓住机会,终究能成就一番大事。

参考文献:《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