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阴山敕勒川》:阴山似山非山,敕勒川洒遍了精悍气血和多彩乐章
作者/孙树恒
一
我翻阅了赵子阳老师的《阴山敕勒川》书,受益匪浅,在书里第17页最后一段话感动了我。“笔者总是觉得,对养育自己的山川缺乏认知甚至漠视,如同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甚至嫌弃,实在是一种亏欠。为了弥补这种亏欠,便有了这部耗时10年,计60多万字、270余幅图的《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与我产生了共鸣,不由得对赵子阳老师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赵子阳老师用那样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养育自己的山川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未能充分了解这份养育之恩的亏欠感。这种情感,就像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即使再忙碌、再疏忽,那份亏欠感也会时刻萦绕在心头。 而赵子阳老师为了弥补这份亏欠,竟然耗时10年,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完成了这部巨著。这不仅仅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弥补,更是对阴山敕勒川这片土地的一种深情告白,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阴山敕勒川,这个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处的区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遗憾的是,在《内蒙访古》发表6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这不仅仅是对阴山敕勒川的亏欠,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遗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难有“自知之明”,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而外界呢,也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而错过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区域。 这不仅仅限制了阴山敕勒川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试想一下,如果这片土地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那将会吸引多少游客前来探访、体验。那将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多少新的活力啊!
所以啊,我们应该像赵子阳老师那样,用心去感受、去研究、去传承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阴山敕勒川、爱上阴山敕勒川。
二
呼和浩特,这座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城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草原上。它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得以完整体现。”
旧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那些简陋的石器,见证了先民们与自然抗争的艰辛与智慧。而大窑文化遗址,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它如同一座历史的宝库,珍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和遗迹,让我们得以窥见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貌。大窑八景,更是美不胜收,每一处景观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历史。
海生不浪遗址、白泥窑子遗址、岔河口聚落遗址等,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它们不仅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征。海生不浪遗址中的精美陶器,白泥窑子遗址中的石器工具,岔河口聚落遗址中的房屋遗迹,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繁荣而辉煌的历史。 而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后城咀石城遗迹。这是一座距今五千多年的古城遗址,它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呼和浩特地区史前文明的空白,更证明了这里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城市文明。后城咀石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城门设计巧妙,城内布局合理,仿佛是一座微型的古代都城。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壮丽图景。
那些古老的遗址和遗迹,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洗礼,但它们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辉煌而灿烂的历史。
三
1985 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邵宇考察了阴山地域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后大为感慨地赋诗:"始知青山文明多。"
在浩瀚的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片土地,它既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水岭,也是多民族共生与多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廊。这里,便是阴山下,敕勒川——一个被低估和忽视的历史文化名山大川。
阴山,这座横亘在内蒙古中部的雄伟山脉,而人造的长城,则如同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阴山脚下,与这座自然形成的屏障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为壮丽的风景,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守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勇气、智慧与坚韧的永恒故事。
与人造的长城,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广袤的草原与肥沃的农田分隔开来。它的巍峨与壮丽,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阴山之下,敕勒川静静地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这里,既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景色,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共同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然而,这样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却往往被世人所忽视。在历史的洪流中,阴山与敕勒川似乎总是默默地站在幕后,看着其他名山大川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正是这份低调与内敛,让这里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厚而纯粹。
阴山与敕勒川,是中国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水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牧民们骑着骏马,在草原上追逐着风与自由;也可以看到农民们挥汗如雨,在田野里播种着希望与收获。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这里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
这里,是多民族共生与多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廊。从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到近现代的蒙古、汉、回等民族,这里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这里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里,可以听到悠扬的马头琴声,也可以看到精彩的民族舞蹈;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蒙古族美食,也可以感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阴山与敕勒川,还是影响历史演进的战略要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的英雄豪杰,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与传说。从秦汉时期的北击匈奴,到唐宋时期的抵御外侮,再到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这里的历史充满了波澜壮阔的画卷。而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后人探寻与感悟的宝贵财富。
然而,尽管阴山与敕勒川拥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但它们却往往被世人所低估和忽视。或许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太过朴素而平凡,或许是因为这里的故事太过久远而模糊,但无论如何,这里洒满了塞北精悍气血,无以伦比的创新创造,我们都不能否认这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四
[元]胡布《敕勒歌》:
”敕勒川,环阴山。
毡作穹庐,筋酒弦弹。
牛羊万计各有群,动有礼节情逾真。
土风浑庞,德泽熙淳。
视民如己,一体归同仁。
地偏西北庶类殷,中国圣域何能驯。“
敕勒川,一个名字中似乎蕴含着无尽故事的地方,它环抱着阴山,如同一位温婉的母亲,静静地守望着她的孩子。毡作穹庐,筋酒弦弹,这里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简单而富有诗意。牛羊万计,各有其群,它们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自由奔跑,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大自然赋予的礼节与纯真。 土风浑庞,德泽熙淳,这是敕勒川独有的风情。
在这里,人们视民如己,一体归同仁,无论是谁,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大地的温暖与包容。地偏西北,却庶类殷盛,这片土地虽然偏远,却孕育了丰富的生命与文明,让人不禁思考,中国圣域的光环,又怎能将这里的辉煌驯服? 清代诗人余正西曾深情告白:“此生梦断封侯想,也到阴山敕勒川。”敕勒川,一个名字中蕴含着无尽魅力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不仅是对敕勒川的向往,更是对那份宁静与自由的渴望。然而,敕勒川在正史中并无片言只语的记载,它的唯一源头,是那首诞生于北朝时期的《敕勒歌》。这首被沈德潜誉为“天籁”、胡适赞为“神来之笔”的旷世经典,如同一位神秘的女子,即便没有留下姓名,也足以让世人铭记。 历经1500多年的吟诵,《敕勒歌》里的敕勒川,早已成为历代诗人笔下的奇幻境地。
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自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不同,敕勒川是真真切切的历史存在。它是北朝时期敕勒人的聚居之地,见证了无数游牧民族的兴衰更替。 阴山与敕勒川,是唇齿相依、难以分割的文化地理实体。阴山南北的辽阔草原、丘陵、盆地,曾是历史上敕勒人的主要驻牧地。这里见证了他们的繁衍生息,也记录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敕勒川与阴山共同见证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文人骚客们曾无数次地追寻敕勒川的足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流连忘返,用笔墨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而历史文化学者们,则更深入地挖掘这片土地背后的故事,试图还原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
黄河之水天上来,她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这里,每一滴水都仿佛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和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土地上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和铁路如蛛网般交织在一起,将这片土地与外界紧密相连。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却从未改变。阴山的庄严、黄河的澎湃、敕勒川的平和以及浓郁的边塞风情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为宝贵的财富。也见证了呼和浩特的繁荣与昌盛。
五
阴山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静静地屹立在北方,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它的脚下,武川,一个看似平凡的小镇,却隐藏着不凡的过往。这里曾是北魏六镇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点。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帝王之乡,从武川到长安,这片土地见证了九个皇帝的崛起与陨落,也见证了群雄逐鹿的壮阔历史。
在北魏时期,它不仅是军事上的重镇,更是孕育了九位皇帝的神奇之地。这些皇帝,或出生在武川,或祖籍于此,他们在这里汲取了成长的养分,磨砺了坚韧的意志,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作为宇文泰的第三子,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武川镇的军事氛围和艰苦环境,让他从小就培养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继承皇位后,虽然时间短暂,但却为北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北周世宗明帝宇文毓继位。作为宇文泰的庶长子,他同样在武川镇这片土地上汲取了成长的养分。他聪明睿智,善于治国理政,为北周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北周高祖武帝宇文邕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是宇文泰的第四子,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武川镇的磨砺下,他形成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他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周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作为宇文邕的后代,同样继承了武川镇人民的坚韧和勇敢。虽然他们的统治时期较为短暂,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而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更是武川镇人民的骄傲。他原名杨忠的儿子,但在这里成长、磨砺,最终成为了一代开国君主。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隋朝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繁荣稳定。 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文帝的儿子,同样继承了武川镇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他虽然在位期间有些过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样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们的祖籍同样在武川镇。他们在这里汲取了成长的养分,形成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在他们的带领下,唐朝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些皇帝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统治风格,曾几何时,他们像无名英雄一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直到近几年才被人们提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也可以汲取到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六
阴山脚下,敕勒川上的呼和浩特,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生活的交汇地带。
呼和浩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使得呼和浩特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宝库,这里既有粗犷的草原风情,又有细腻的田园风光。 正是这种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呼和浩特独特的城市品性。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包容与和谐的气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未来。无论是蒙古族的牧歌,还是汉族的戏曲,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呼和浩特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这座城市更加具有魅力。
除了文化的交融,呼和浩特还是商业贸易的中心。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商人们在这里交流商品、文化、思想,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都市。
在呼和浩特,还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文化遗址。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呼和浩特人民的记忆与情感。这些建筑和遗址,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诉说着呼和浩特的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呼和浩特,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她既有草原的辽阔与粗犷,又有田园的细腻与温馨;既有文化的交融与包容,又有商业的繁荣与活力。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城市品性,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时尚感。这种品性,使得呼和浩特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宜居地方。
七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疾呼:"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然而,这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或许,这正是因为历史的深邃与复杂,使得我们往往难以窥其全貌。阴山下的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游牧民族的兴衰更替,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传说。这些故事,有的被刻在了岩石上,有的被传唱在歌谣中,而更多的,则默默地沉睡在岁月的尘埃之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解读。
当我们站在阴山脚下,望着那连绵不绝的山脉,心中不禁会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这里,不仅是游牧民族的摇篮,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那些古老的壁画、石刻,不仅展示了游牧民族的艺术才华,更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理念。这些智慧与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然而,历史的宝藏并非易得。要想真正打开这片宝库的大门,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游牧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明。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和解读历史。阴山下的这片土地,也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游客来到这里,探寻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阴山下的文明回响,如同一曲悠长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着。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探索和发现吧!因为,这里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开。这也是我们生活在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的文化自信,以及呼和浩特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最厚重的底气。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