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宋朝对皇子管理较为严格,几乎不让他们参与实权事务。在两宋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一百多位皇子的皇室中,真正担任过实际职务的仅有四位。
这三位分别是宋太宗的次子赵元僖(昭成皇太子)、第三子赵恒(宋真宗),以及宋孝宗的第三子赵惇(宋光宗)。他们能够担任实际职务,是因为前者是准皇储,而后两者则是皇储。皇帝为了培养他们的执政能力,因此特地给予了这样的机会。
然而,还有一位既不是太子,也非准太子,而是以普通皇子的身份履行实际职责,他就是宋孝宗的嫡长子、宋光宗的同胞兄弟——魏惠宪王赵恺(kǎi)。
赵恺之所以获得这样的荣誉,自然是有其背后的原因。
01,待转正的准皇孙
魏惠宪王赵恺(1146-1180)是宋孝宗赵眘(shèn)的亲生次子,母亲为原配成穆皇后郭氏。他有同母的胞兄庄文皇太子赵愭(qí),以及胞弟宋光宗赵惇和邵悼肃王赵恪。
绍兴十六年(1146)四月二十四日,赵恺在临安的普安郡王府降生。其父在孝宗时期为普安郡王,当时年仅20岁,母亲郭氏则21岁,而他的哥哥赵愭虚龄3岁。此时,赵眘刚刚结束对亲父、宗室赵子偁(chēng)的丧期,返回临安不久。
在赵恺诞生后的第87天,也就是当年的7月22日,高宗赵构为赵恺和他的哥哥赐名,并给予赵恺右内率府副率的官职。不到三个月的赵恺就因此获得了官职。
赵恺的童年是在普安郡王府的小环境中度过的,和几个兄弟一同遵循父亲的教导,潜心学习。在他11岁时,年仅31岁的母亲咸宁郡夫人郭氏不幸去世,留下了他和三个兄弟姐妹。
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十九日,赵恺17岁的哥哥赵愭为他们迎娶出身于名门的钱氏作为大嫂。这场婚礼标志着赵恺一家的喜庆开始,而在同月二十八日,年仅15岁的赵恺被任命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在二月二十四日,父亲普安郡王赵眘终于被高宗皇帝正式册封为皇子,赵恺及其兄弟也因此成为了合法的皇孙。到了四月初一,他们三人一起得到了升迁,赵恺被任命为贵州团练使。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朝皇帝完颜亮发起大规模南侵,有位大臣提议赵恺的父亲建王赵眘出征抵御敌人,赵眘也跃跃欲试,上书向父亲表明心意,愿意带兵前往前线作战。
在老师史浩的提醒下,赵眘意识到自己的冲动,急忙上书高宗,请求带着长子宿卫皇帝出征,并让次子赵恺和大嫂、三弟、妹妹进宫作为质子,表面上是侍奉吴皇后,实则是为了消除高宗对自己一家的疑虑。幸得虞相公允文的全力相助,加上金国内部发生动乱,才让这场危机得以平稳度过。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二十八日,高宗发布诏令,立皇子建王赵眘为太子,并于六月十一日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自此称为太上皇。
02,从皇子到候补太子
随着父亲孝宗的登基,赵恺从皇孙身份转变为皇子,于九月初一被封为庆王,担任雄武军节度使,并开府仪同三司,享有一千户的食邑和四百户的实封,与大哥和三弟一同出阁。
在乾道元年(1165年)八月初九,赵恺的哥哥邓王赵愭被正式任命为皇太子,并于十月十六日举行了册封仪式。
从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区分,既是手足也是君臣。大哥在前,性格温厚的赵恺并不像老三那样志向远大,而是安静地生活在藩邸,潜心学习经典,培养自身修养,遵照父亲的指示参与一些国家事务。
在乾道元年(1165)正月初一,孝宗举行了郊祀大典,由嫡长子邓王赵愭进行亚献,而嫡次子庆王赵恺则负责终献。
根据王衜(dào)的墓志铭记载:在乾道二年(1166),一位亲王受命在国家忌日到景灵宫行香,恰好遇上太学补试,贡院的门尚未开启,前来应试的学生们都挤在门外等待,导致交通严重拥堵,行香的亲王“无法通行,只得选择其他巷道绕行”。
猴格推测,这条行香绕道避开学生的亲王,实际上是当时仅次于皇太子赵愭的庆王赵恺,而不可能是老三恭王赵惇。
在乾道三年(1167年)六月二十五日,皇后夏氏去世。赵恺和他的兄长赵愭一样,需为继母守丧。尽管他感到劳累,但与“为父后者”的大哥相比,赵恺的辛苦程度无疑要轻许多。然而,由于酷热难忍,身体虚弱的赵愭不小心中暑了。
没有人预料到,皇太子最初只是因为中暑这样的小病,却因太医用药失误,最终酿成严重后果,于七月初九夜去世,享年仅24岁。
在为大哥感到悲伤的同时,22岁的赵恺内心深处或许也会感到一丝喜悦,毕竟,他是太子最年长的弟弟。如果父皇借鉴梁武帝的做法而非齐武帝的做法,根据礼法,他就有机会递补成为新的太子。
毕竟,愿意放弃太子之位的皇子并不多,赵恺的这种心思也可以理解,令他没想到的是,小老三恭王赵惇重新开始活跃于朝廷之中。
在太子赵愭去世的那年十月初二举行的亲郊仪式上,孝宗选择了他的嫡次子庆王赵恺作为亚献,而嫡三子恭王赵惇则为终献。随后,在乾道六年(1170)十一月初六的亲郊仪式中,赵恺依旧被选为亚献,赵惇则继续担任终献。
03,夺嫡失败
乾道六年的六月,庄文皇太子赵愭的正统儿子荣国公赵挻(shān)与其母亲太子妃钱氏,从东宫迁居至新建的庄文府。
这显然是孝宗传递出的政治信号,朝廷大臣们于是意识到孝宗打算放弃立孙而选择立子,因此纷纷开始请求尽快建立太子,但孝宗并未立刻作出决定。
当时高宗的宠妃吴后的侄子吴琚(jū)受到宠爱,常常被高宗和吴后召入宫中游玩,孝宗与他关系也十分融洽,甚至为了表达对继母的尊重,一直称呼吴琚为哥哥。
赵惇十分聪明,像他父亲一样,亲切地称呼吴琚为舅舅;然而赵恺就显得没有那么多心思,对吴琚的态度相对普通。
猴格在这里有个疑问,吴老太是孝宗的生母,她的兄弟吴益是孝宗的舅舅,而她的侄子吴琚则是孝宗的表兄弟。那么,孝宗的儿子光宗不应该称吴琚为表叔伯吗?为什么反而称呼他为舅舅呢?无奈地摊开手。
当北内后苑的石榴花盛开之际,高宗再次召集亲属前来观赏,赵惇在席上与吴琚暗送秋波,还在团扇上写下了两句诗:“轻纱细叠色愈浓,晚霞依旧映绿阴。”赠予吴琚。吴琚表示感谢后,在团扇上续写了两句:“春去百花今已少,独立微风殿阁中。”赵惇感到十分赞赏,所有的一切都在无声中流露。
除了赵惇在朝中频频活动的外戚身份外,他的岳父李道也在暗中为女婿谋求支持,派遣儿子去接触宰相虞允文。
正是由于吴后的支持,改变了高宗的看法,进而影响了孝宗,以及宰相虞允文对皇子的倾向,诚实的赵恺最终在皇储争斗中败下阵来,输给了小老三。
乾道七年(1171年)二月初八日,孝宗发布诏令,册立其第三子恭王赵惇为皇太子,并进行大赦,同时任命第二子庆王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掌管宁国府(今安徽宣城),并晋封为魏王。
就在前一天,二月初七,孝宗在德殿中选定了老三赵惇为太子,并向大臣们宣告了这一决定。宰相虞允文立即请求孝宗正式向所有官员通报,孝宗答应在次日进行宣示。因此,晚上锁上了学士院的门,让翰林负责起草有关太子和庆王加封的诏书。
另一方面,上皇高宗亲自召见庆王赵恺,邀请他前往北内德寿宫,与自己一同游玩,并安排他在北内过夜。对此毫不知情的赵恺满心欢喜,陪伴着祖父祖母在山水间畅游,夜晚则留宿于北内。
第二天,赵恺又陪上皇夫妇玩乐了一整天,等回到府上时,新太子的立登已经传遍天下,而他,本该顺理成章接替成为新太子的人,却接到了进封魏王的旨意,还需依照除授程序,上疏请辞以示谦逊,结果一辞不允,再辞再不允后,才最终接受了这个命令。
可以想象,赵恺在那一刻的心情是复杂而沉重的。当他再次见到高宗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感受:翁翁把我留在北内,居然是为了让老三继位啊!赵构则用玩笑来安慰他:儿子觉得当皇帝简单吗?真正当上后才明白其中的烦恼。
04,第一个出镇的皇子
在立老三为太子时,孝宗心中对老二感到愧疚,因此对赵恺给予了众多优待。
在二月十八日,孝宗下令内东门司,针对皇子魏王赵恺的生日所需的各类物品,强调即使离开行在也不应有所更改,依然按照原计划进行赐予。
在二月二十一日,孝宗再次下诏,封表妹兼二儿媳魏王赵恺的妻子华国夫人韦氏,特别给予韩、魏两国的夫人以优待,以示隆重礼遇。
,两宋时期并没有亲王的妻子被封为两国夫人的先例。为了优待韦氏,孝宗必须寻找合适的理由。宰相虞允文既然已支持新太子,就不能让其他大臣觉得孝宗仍然偏向魏王,因此建议道:陛下如今正值建储之喜,魏王之妻被封为两国夫人也未尝不可,这算是一种立储的特别恩典。
孝宗理解虞允文的用意,不想让事情变得复杂,于是将对两位妃子的恩赐归结于立太子庆典之上。然而,他还是和儿媳妇讨价还价了一番:必须封为大国!虞允文回应:当然可以!大国的名号有二十八个,陛下可以随意挑选。
经过深思熟虑,孝宗最终为赵恺的妻子选择了韩国和魏国的封号。从韦氏开始,宋朝的亲王配偶封为这两国的做法逐渐变得普遍。
在二月二十二日,孝宗发布了旨令:魏王赵恺将被派往地方治理,可以借鉴元祐五年文彦博出镇时的做法,在玉津园举办宴会为其送行,并要求御厨按喜雪御筵的标准进行准备。
在二月二十三日,孝宗再次发布命令:由于魏王出征镇守边境,特令左藏将黄金三千两、白银一万两南送库祇,赏赐给魏王。
在三月初四,宰相和侍卫们齐聚玉津园,为赵恺举行送行宴。宴会结束时,赵恺在登车离开前,紧握虞允文的手,诚恳地请求道:“希望您能帮我保全。”显然,赵恺意识到自己的困境,虽然他清楚虞允文并不支持自己,但依然希望他能够充当中间人,以缓解与小老三之间的紧张关系。
孝宗对老二给予丰厚的俸禄,急忙让他离开京城并封官,这不仅是为了避免新太子册立大典对慈父的情感产生刺激,也有意尽快将老二送出临安,以便为新太子老三扫清障碍,确保兄弟各安其位,防止兄弟间的政治争斗。
总的来说,赵恺作为大宋首位离京出任地方职位的皇子,被任命为宁国府的封地。
05,因愧疚而来的恩宠?
乾道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孝宗在大庆殿为赵惇举行了皇太子册封仪式。望着精神抖擞的三儿子,孝宗不由得想起了那位黯然离去的二儿子。
因此,在三月二十八日,孝宗发布了诏令,宣布四月二十四日是皇子、宁国府的判官魏王的生日,特别派遣内侍陆彦端前去赐予生牛、羊和猪作为生日礼物。
在四月二十日,孝宗下令皇太子赵惇担任临安府的判官,同时让其参与实际事务,以锻炼其从政的能力。两天后的四月二十二日,孝宗派遣中使将夏季药物赠予魏王赵恺,以帮助他应对夏季炎热和流行疾病的挑战。
在四月二十三日,赵恺向皇父上请,期望在皇祖父的诞辰和五月二十一日的申节之前,前往阙上香祈寿,孝宗对此表示同意。次日,赵恺庆祝生日,孝宗特意下诏,祝愿儿子福寿双全,强调即使儿子暂时离开亲人,生日的庆祝也不能缺少。
到了五月初三,孝宗派遣使者谢安前往宣告魏王赵恺进京,以便为高宗上皇庆祝天申节进香上寿。考虑到儿子在炎热的夏季出行,他特别赐予金合茶药,以助儿子在旅途中消暑。
无论是由于孝宗因次子继承问题而对赵恺心存愧疚,还是赵恺自身的卓越才干,孝宗对他的宠爱始终如一。夏天时赐予夏季药品,冬天则给予腊月药物,赵恺的生日总有赏赐,而两宫的庆典也常有诏令邀请他赴阙,往来中使络绎不绝。此外,孝宗还为赵恺加封升官,辅佐他的官员们也因赵恺而得到升迁。
淳熙元年(1174年)十月二十八日,孝宗任命魏王赵恺为明州(浙江宁波)的判官。同时,他在宁国府的团队成员,如长史俞召虎和司马苏谔(è),也在十一月初七接到命令,改任明州长史和司马,继续支持赵恺的工作。
在十二月初五,孝宗发布了诏令,跟随魏王驻守宁国府四年、现已调任明州的记室参军、负责干办的官员,各自减去三年的考核期;医官、指挥等人员则各减两年,连同亲事官、辇官、院子、仪鸾司、翰林司,甚至厨师、梢公等,凡是跟随赵恺身边的人,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奖励。
淳熙三年(1176)元月,孝宗再次为他的第二个儿子增加了封地,食邑为八千户,实封为四千户。
赵恺按照惯例多次上表谢绝,但自然都被孝宗拒绝。孝宗还特别下诏指出,儿子是贤王,又恰逢出镇重地,理应享有这样的荣誉,这并不是父亲的偏袒,“不仅是为了表达亲近之情,也是为彰显亲属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允许他继续推辞。
在当年的四月,因赵恺献上瑞麦以示祥瑞,孝宗在儿子的生日之际,特地颁发诏书称赞他是贤王,所治理之地如同乐土。由于远离君亲无法尽孝,赵恺全心全意为百姓谋求幸福,因此理应得到厚赐。孝宗派遣内侍省的高品内侍赵友闻前往,赠送生日羊、酒、米面等礼品,希望儿子能够体会。孝宗在诏书中关心地叮嘱儿子,夏季炎热,儿子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啊之类的话。
淳熙四年(1177)四月五日,孝宗再次为赵恺升官晋爵,任命其为荆南、集庆军节度使,同时担任江陵尹,兼管内的劝农事务与沿海的制置事宜,增加其食邑和实封,其他职务保持不变。
在赵恺拒绝的情况下,孝宗再次发布诏令称赞这位“贤子”本是一个难得的才俊,忠诚孝顺,文采斐然,治理地方,百姓安乐。“凭你四明的政绩,实在是东方诸侯中的佼佼者。”既然是血缘相连,又是稳固的根基,自应得到特别的恩赐,何需如此谦虚推辞呢?
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魏王赵恺上奏称其属下的明州司马陈延年经验丰富,治理有方,因此孝宗下令将陈延年升任直徽猷阁。到六月十二日,孝宗又下诏令明州长史巩湘升为直敷文阁,这也是因为皇子魏王对他辅佐有功的赞誉。
06,赵恺的政绩
身为一位政治上遭遇挫折的赵恺抵达宁国府后,并没有感到沮丧或埋怨命运。当长史告诉他,未来由长史和司马共同管理郡务,王爷只需享受成果时,赵恺心中有理想,毅然拒绝,立刻向皇父孝宗上奏,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在奏疏中,赵恺首先郑重声明自己不愿成为无所作为之人,接着尖锐指出郡府设置三个判府纯属官员冗余,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仅容易导致多头管理,产生各种弊端,还会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因此,他建议由长史和司马负责管理财粮和诉讼事务,由他亲自统筹,这样才能实现上下安定,事半而功倍。
他的上书得到了孝宗的认可,使他成为两宋时期唯一一个真正亲自参与地方治理的亲王,而非只是名义上的象征性角色。
由于战争的摧残,圩田遭到严重破坏,农田荒废,农民纷纷离乡,赵恺上任后,关注民生,非常重视圩田的恢复,孝宗因此亲自下诏表彰赵恺。赵恺还申请增加士人贡赋,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孝宗对此表示全力支持,“悉从之”。
正是由于赵恺关注民生,注重政务管理,在其职位上积极施政,下面的官员工作也非常高效,因此宁国府很快就出现了监狱空虚的情况。
“狱空”意味着监狱内没有囚犯,象征着司法系统的理想状态,表明官府没有未决的刑事案件。在宋朝,出现狱空的情况可以使地方官员及相关人士获得奖励,例如公开表彰、实物奖励和职位提升等。
在乾道九年(1173)二月初六,赵恺向朝廷上书,报告宁国府出现了监狱空置的情况。为此,孝宗下令学士院发布诏令,对宁国府给予奖励和表扬。
赵恺在淳熙元年(1174)离开宁国府,迁至明州后,依旧关心民众,名副其实地担任着贤王的角色。
为促进明州的教育事业,赵恺向朝廷建议,将石弄山的砂岸进行租赁,所收取的租金用于支持明州的州学培养人才。
砂岸是指渔民在近海进行捕鱼的地方,海岛上的农田以及附近的海滩等,都是构成砂岸的元素。
砂岸瞻学的具体操作方式是什么呢?
官府决定开放石弄山的砂岸,向当地民众招募承租者,富裕家庭需按规定缴纳租税,以获得砂岸的承租权。承租者则可以向在砂岸上作业的渔民征收税款,从中获利,而官府则利用这些租税收入来弥补州学的经费不足。
赵恺的这一举动对明州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而在明州的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砂岸买扑制度,成为南宋海洋经济管理的一项创新举措。
在支持文教的同时,赵恺也关注军事事务。淳熙三年(1176)冬季,他特意在学宫前选定六亩多的土地,建设了一个射箭练习场——射圃,并且还修建了观德亭。
与宁国府相似,赵恺在明州同样关注农业事务。在这位务实的亲王领导下,明州在政务和民生方面都展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在淳熙三年(1176),象山县西南的陇中地区,发现了一株长有两穗的麦子。在古代社会,一株两穗或三穗的现象被视为吉兆。因此,县令高子莫将此事上报给明州的最高官员魏王赵恺。
赵恺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便将两穗麦子绘制成图,献给皇父孝宗,并为象山县的知县高子莫请求表扬,赞美他“鼓励种麦,确有成效”。
孝宗在四月初四时,收到瑞麦的吉兆,十分高兴。他亲自撰写手诏来表扬自己的儿子,并指示史馆将瑞麦的事情记载下来。同时,他也特别给予高子莫奖励,并让他升迁。赵恺兴奋不已,命人在鄮山堂刻下诗篇,铭记这一美好事件。
宁波辖下的鄞县有一个东钱湖,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经过王安石的整治,湖水清澈宽广,成功为定海和鄞县的众多农田提供灌溉,保障了农作物的丰收,免受干旱困扰。
然而,进入南宋时期后,水草问题愈发严重,淤积情况也加剧。尽管守臣张津和赵伯圭等人进行了初步的治理,但由于经费不足,水草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赵恺负责明州的事务,鄞县的知县姚柘认为皇子必定能够筹集资金,于是向赵恺提议对东钱湖进行治理,赵恺则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提议。
淳熙三年(1176)四月二十六,刚刚获得嘉奖的赵恺,再次向朝廷上书,详细陈述了东钱湖的历史变迁,随后向父亲请求资金:我计划在东钱湖进行挖掘和疏浚,预计需要十万贯钱和一万硕米,恳请父亲给予支持。
当孝宗看到地方要钱时,忍不住感到无奈,但此时他因为瑞麦的吉兆而心情愉悦,看到儿子请求资金的奏折,多少还是决定支持一下,便下令拨出明州义仓的米一万硕,又从南库中拨出五万贯,以资助儿子的事业。
不要觉得孝宗对儿子不够关心就意味着他不疼爱。在他亲哥哥赵伯圭担任茭官的时候,朝廷可是连一分钱都没有拨给他!其实在孝宗心里,还是很在意老二的事情的。
经过六个月的努力,东钱湖的疏通工程终于完成。赵恺再次向上级请功,十月十九日,孝宗因东钱湖的成功竣工,发布诏书给予赵恺奖励,并对相关官员进行了升职调整,长史莫济被任命为秘阁修撰,司马陈延年则被提升为直秘阁。(关于魏王除茭葑的详细情况可参考《宝庆四明志》卷十二。))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当时被清除的水草大部分并没有被移出湖泊,随着水位的上升,这些水草又重新沉入湖底,导致疏通工程的努力白费。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赵恺在东钱湖工程疏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07,赵恺二三事
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赵恺在正史中并未留下太多的记录,但在地方志和佛道经典中,倒是有一些与赵恺相关的记载。
根据《奉化县志》的记载,赵恺在抵达明州后,突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表现为时冷时热,并且食欲不振,水也无法下咽。受到病痛的折磨,他急忙召来了王府的医官进行治疗。
关于赵恺的病情,医生们各执己见,有的认为应该补养,有的则主张要宣泄,但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最终,赵恺决定召集当地的知名医生进行会诊。
一位名为董溱的民间医生应邀来到王府,为赵恺诊脉后表示:这是由于食物积滞引起的,应该立即治疗。王府的医官们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误诊,赵恺也对董溱的医术感到怀疑,认为医官们更为可靠。性格火爆的董溱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与医官发生争论,最终因口角被请出王府。
在回家的路上,董溱偶遇了另一位民间名医陆溥,陆溥向董溱询问关于魏王的病情。董溱回答说:根据脉象判断,王爷应该服用感应丹,但王爷和医官们对此并不认可,因此我便离开了。陆溥了解董溱的医术,便请求他调制的感应丹,董溱毫不吝啬,随即将其取出递给了陆溥。
陆溥见到魏王赵恺后,并未提及董溱的事情。在为赵恺切脉之后,他拿出了经过自己改良的感应丹,并更换了名字献给赵恺。赵恺服用此丹后不久,果然康复如初。他连声称赞陆溥是名医,并打算给予丰厚的奖励。
陆溥终于坦白了真相:这药并非他所制,而是董溱的成果。他请求王爷将给予他的赏赐转赠给董溱。赵恺这才意识到自己误解了董溱,知错能改是最可贵的,于是召见董溱与陆溥,给予他们奖励,并任命二人为翰林驻泊医官。人们便把毫不私藏的董溱与不争功的陆溥并称为“董陆义逊”。
根据《汉天师世家》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记载,魏王赵恺在明州期间,与正一派的第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有着相当频繁的交往。
张景渊,字德莹,原名张伯璟,是正一派第三十二代天师正应先生张守真的长子。在乾道年间,他曾随父亲入宫,受到高宗与孝宗的召见,并被高宗赐名为景渊。
赵恺或许是在那个时期与张景渊相遇的。在他出镇明州后,有一次生病,众多医生都无能为力,于是派人请张景渊前来。张景渊让赵恺喝下他配制的咒水,结果赵恺很快康复。由于这件事情,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赵恺常常邀请张天师来明州做客。
一天,赵恺再次派人去邀请张景渊。当使者刚进门,张景渊突然对他的弟子说道:即便人间的荣宠再美好,我的修仙之路却不可违背。说完,他便伏在案几上,化为仙人。
虽然赵家人信奉道教,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佛教的信仰。宋孝宗曾派内侍李裕文前往育王山迎接佛教舍利入宫,当时的太子赵愭还特意将舍利请到东宫进行瞻仰。
魏王赵恺与他的父兄一样,信奉道教并信仰佛教。在他出任明州的期间,淳熙二年(1175)闰九月,他曾亲自前往育王山寺参拜宝塔,看到“豪光青赤交辉”的景象,因此决定修建金塔以供奉舍利,并撰写了四篇《阿育王山志》,刻在塔的四面。此外,赵恺还对辖区内的清莲院进行了翻修,申请将其设为十方祝圣道场,以促进天台宗的传播。
在淳熙六年(1179)四月二十二日,赵恺为记录禅宗师徒传承的语录事迹撰写了《禅宗灯史》的跋文。元末临济派僧人昙噩所编的《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首,保留了赵恺当天所写的跋语。
赵恺对高僧大德极为尊重,曾邀请法师本空到明州讲解佛法与教义。他还与慈航朴禅师保持联系。甚至打算亲自前往瑞岩拜访石窗禅师法恭,但法恭大师以路途遥远、山险艰难、劳累众人为由婉拒,赵恺对此并未在意,也没有觉得丢面子。
在赵恺临终之前,他派遣了专人送去亲笔信,邀请已年届八十九的大德可观法师前来主持延庆寺。然而,可观收到信件后尚未来得及回复,就得知赵恺去世的消息。
这位大师反而不再推辞,表示“王命如同生命,怎么能有所推辞?”尽管年事已高,他还是应邀而来,在延庆主持了两年后才返回湖竹庵,随后便圆寂。
08,赵恺的妻妾子女
淳熙五年(1178)闰六月十三,赵恺再次被父亲孝宗提拔,特任永兴、成德军的节度使以及雍州的牧官,仍然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礼遇,负责明州的军政事务,同时兼任内地的劝农使和沿海的制置使,并且增加了俸禄和实封的食邑。
淳熙七年(1180)二月初九,魏王赵恺去世,享年仅35岁。在临终之际,赵恺撰写遗表,为曾经辅佐他的官员们请求最后一次功劳,并为他们安排了未来的去向。
二月初十,突然收到儿子去世的噩耗和遗书,孝宗感到非常悲伤,也许他心里稍微安慰了一些,认为自己当初选择立老三的决定是正确的,毕竟老二实在是没有这个命啊!
因此,孝宗无奈地向宰臣赵雄坦言:我跳过了老二,选择立老三为太子,是因为觉得老二的命运不够好,没想到,老二竟然如此命薄啊!
内心坚定的孝宗,一方面为儿子举行哀悼仪式,另一方面则向孙子左千牛卫大将军赵摅和右千牛卫大将军赵抦兄弟颁布诏书以示安慰。
特遣刑部尚书谢廓然亲自前往明州进行吊唁,既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哀痛,也为了安慰刚失去父亲的孙子们的悲伤。他将他们接回临安,并给予他们二千五百两银子和二千五百匹绢布。同时,还派遣两浙转运副使韩彦质负责运送遗体,礼部侍郎齐庆胄负责护送葬礼。
在二月十二日,孝宗依照赵恺的遗愿,将随侍他的长史、司马和记室等人都晋升了一官,其他官员、使者以及各类侍从人员也进行相应的升迁和调配,履行了赵恺临终时的心愿。
在三月二十四日,负责拟定谥号的礼部和太常寺的官员将赵恺的谥号“惠宪”上报给孝宗,意指他在民间留下的恩德为“惠”,而行善的行为则应被称为“宪”,孝宗对此“诏依”。到三月二十七日,孝宗下令将大庆观巷内的枢密院改为魏王府,以供赵恺的孤儿和寡母居住,并给予他们赏赐。
根据历史记载,赵恺的妻子是来自韩魏国的韦氏,还有一位来自秦鲁国的妾卜氏。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叫赵摅(shū)和赵抦,以及一个女儿安康郡主。
韦氏是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亲弟弟韦渊的孙女,其父韦谦是高宗的表弟,韦氏因此也是孝宗的表表妹,同时也是赵恺的表姑。确实,赵恺与韦氏夫妻俩,以及他的大哥赵愭和大嫂钱氏,都是属于错位辈分的婚配。
史书中并未记录赵恺结婚的具体时间,猴格与朋友侯马夋曾私下进行过相关讨论。
猴格认为赵恺的长兄赵愭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17岁时结婚,弟弟赵惇则在隆兴二年(1164年)18岁时成婚。而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值宋金战争时期,高宗和孝宗父子因忙于政务和战事,无法抽出时间为孩子们筹办婚礼。因此,赵恺的结婚时间大致应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到隆兴元年(1163年)之间。
小伙伴侯马夋根据《鄮峰真隐漫录·乞建王入宿卫上宰相劄子》进一步推测赵恺结婚的具体时间。绍兴三十一年,高宗亲征时,赵愭是唯一已婚者。而在绍兴三十二年,事情繁杂,高宗退位前恐怕没有时间安排赵恺的婚事。因此,赵恺的结婚时间只能是在他18岁时的隆兴元年。
隆兴元年(1163)某月的某一天,上皇高宗决定将自己的表兄弟韦谦的女儿韦氏嫁给18岁的皇孙庆王赵恺,并封她为信国夫人。
次年(1164)闰十一月十二日,由于郊祭的推恩,韦氏与她的两个妯娌一同获得了封赏,从信国晋封为华国。到了乾道七年(1171)二月二十一日,因赵恺被封为魏王出镇宁国府,特赐韦氏晋升为韩魏国夫人。
在乾道三年(1167),华国夫人韦氏诞下了长女安康郡主。大约在乾道五年(1169)秋冬之际,韦氏又生下了嫡长子赵摅。
关于赵摅的生卒年,史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唯有资料显示他在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初三被任命为左千牛卫大将军。不过,通过考察孝宗诸孙的赐名及官职授予时间,可以得出一些线索:
赵愭的长子赵挻,诞生于乾道元年(1165年)六月初一,次年(1166年)六月初九满周岁时,被赐名,并被任命为福州观察使、荣国公。
赵惇的亲生长子赵挺,出生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到了二年六月初九时,已满一周岁,因而获赐名字,并被任命为左千牛卫大将军。
嫡次子赵扩,出生于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二十,五年(1169年)十一月十三日时,也刚满一岁多,受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赐予名字。
可以推测,赵摅很可能是在乾道五年的九月或十月出生的,因此在一周岁后的乾道六年十月初三时被赐名并授予官职。
赵摅的去世年份并不明确。当他的父亲赵恺去世时,赵摅仍然健在(纠正了之前错误的说法即他在父亲之前去世),他大约是在返回临安后,可能在成婚前就去世了。而他的母亲韦夫人则是在绍熙四年(1193)八月之前去世。
赵恺的妾室秦鲁国夫人卜氏,于淳熙四年(1177)在明州为赵恺生下了次子赵抦,最初被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赵恺去世时,赵抦年仅4岁,随后被祖父孝宗召回临安。
由于亲哥哥赵摅的去世,赵抦成为了赵恺唯一的后代。而且他本身聪颖,深得孝宗的宠爱。
在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初三,孝宗即将让位之前,任命赵抦为耀州观察使,并封为嘉国公。与此同时,他的生母魏王的妾卜氏因其生下赵抦而被特封为信安郡夫人,封号于正月十二日颁布。
宁宗登基后,赵抦被封为吴兴郡王。他于开禧二年(1206)五月初一去世,随后被追封为沂王,谥号靖惠。赵抦的儿子赵垓在三岁时夭折,此外还有其他儿子赵贵和(赵竑)、赵贵诚(理宗赵昀)以及赵贵谦。
卜氏在宁宗时期被封为秦鲁国夫人,应该是两宋中首位被封为两国亲王妾室的人,去世于嘉定四年(1211年)三月或四月。
09,猴格说
封建皇子赵恺在历史上相对不为人知,史书中对他的记载较少,但明确提到他的性格“宽厚仁慈”,因此受到高宗和孝宗的宠爱。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宽容大度,使得他在争夺皇位时失利,最终不敌弟弟。
作为一个失意者,赵恺并没有因遭遇挫折而抱怨命运,而是清醒地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积极推动改革,和那些在失败后仅仅苟活的人相比,赵恺显得格外珍贵,这也再次印证了他的优秀品质。
由于他在治理地方时表现出仁德,去世后,明州的百姓甚至请求为他“修建祠堂和碑文,以铭记他的恩德。”这样的待遇可谓是前所未有,除了其他朝代是否有皇子受到过这样的殊荣,单就宋朝而言,赵恺无疑是唯一的例子。
宋孝宗在选择继承人时,明显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为了避免兄弟之间的争斗,他将赵恺调离京城,因此内心难免对赵恺感到愧疚。尽管赵恺身处外地,孝宗仍然时常惦记着他,并且给予他不断的赏赐。
假如赵恺能够多活一些年头,凭借他在地方上的治理能力和声望,再加上他父亲对他的内疚以及他身边的支持者,光宗是否能够顺利登基都是个未知数,谁也无法确定孝宗是否会进行改革,从光宗对其父的怨恨便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
#冬季旅游去哪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