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我们从一无所有开始,经历了诸多的辛酸,才到达现在的成就。
面对着中国的崛起,手握先进技术的西方国家给予诸多刁难,我国不止一次地面对受制于人的困境。
盾构机受制于人
坚持独立自主是我们一直在走的路,面对压制,我们自主研发,用实力打破西方垄断,现在,我们已经有诸多领域遥遥领先,此前的种种窘境,如今也不复存在了……
国产首台完全自主技术超大直径盾构机“振兴号”
盾构机
“盾构机,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争气机’。”
上个世纪,盾构机的关键技术全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地大物博,想要让全国各地流通起来产生经济,就需要修建各种基础设施。
隧道
我们建设的决心是难以被动摇的,但对于我国来说难就难在了建设过程,铺路什么的都好说,关键是挖隧道的工程。
由于没有什么技术手段,我们以往挖隧道几乎都采用炸洞,挖掘的方式。这样的方法不仅进度慢,还非常容易发生危险情况。
秦岭隧道
思前想后,我国决定购买一个大家伙——盾构机。它拥有大脸盘子和锋利的牙齿,能够快速又安全地进行挖掘,根据预测,人力想打通那个隧道,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而有了盾构机,只需要两年就能结束。
两台盾构机,德国开口就是七亿多。你以为花重金就能买安心?不,售卖方处处给我们设限。
盾构机
每天固定八小时工作,就算你再着急,都只能等着;盾构机能够正常工作还好,一旦出现卡壳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
德国开出的条件是,服务按分钟算钱,中国人不得入内。就这样,我们的进度不断放缓,资金还一直投入。
德国盾构机工程师
如此憋屈的情况,令我国坚定了自主研制的决心。2000年,我国确定要造自己的盾构机,我国科研人员憋着一股劲,不断东奔西走看西方的盾构机,面对着上万的零部件挠头。
八年沉淀,一朝辉煌。2009年,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开掘,它成功了,我们也成功了。
从中铁一号之后,国产盾构机的发展速度就像是坐上了火箭,它在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
11月1日,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下线,关键是,国产盾构机的售价还非常良心。
江海号
我们在这方面再也不会受制于人,并且我国的盾构机还闻名中外。世界上每10台盾构机,有7台都是中国制造,“争气机”实至名归。
人民日报:一千台!我国盾构机从零到世界第一
高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发展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人口众多,但铁路运输能力却非常不足。火车拉货也拉人,繁忙时期一票难求,人挤人的车厢,站票乘客爆满,车厢的烟味、泡面味混合交杂,这是我国铁路最初的模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绿皮车
新时代的来临,国民经济的发展让铁路倍感压力,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我国将目光放在了高速铁路上。
彼时日本和欧洲已经开始运行高速铁路,每小时超过200公里的速度令人倍感惊喜,如果我国有了高铁,那中国的交通管理和经济必然会再迈上一个台阶。
1964年10月1日,第一列新干线“光号”通过富士山
九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高速铁路的科研课题。2002年12月,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诞生,设计时速达250公里,创造了当时我国时速321.5公里的最高记录。
它是中国高铁的起点,不过真正成就中国高铁“神话”的,还是在2004年之后。
秦沈客运专线
2004年我国规划了“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路不是问题,关键是车。我国缺少成熟的动车技术,于是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标。
我们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最初就是引进国外的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8年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
2008年,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
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前后,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自主创新阶段,200公里动车组不再是我们的目标,下一步是——时速350的“复兴号”动车组。
我们成功了,2011年6月,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2017年,“复兴号”实现量产。彻底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全面自主化,我们从追赶到比肩,此时,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越。
复兴号
中国高速铁路网在按照计划不断完善中,中国的四纵四横已基本完成,八纵八横时代即将来临。
在加速国内建设的同时,我国高速铁路还走出了国门。
2014年,我国向马其顿出售了6列高速列车;2016年,印尼雅万高铁动工,而后,中国拿下了多个高铁项目,高铁也成为了我国新的“外交名片”,成为了中国速度的形象代表。
时代周报:从零起步到全球第一,中国高铁十年华丽转身
沙漠治理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沙漠就占据了其中的13%。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上个世纪,由于没有很好的遏制,荒漠化危机一年比一年严重。
沙进人退,照这样下去,中国的荒漠化只会越来越严重,治理沙漠实现人进沙退成为了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1978年,中国开启防护林计划,当时人们的想法就很简单,遏制荒漠和风沙需要的就是树木,那就种树就行了,四十年十亿棵树,有效果吗?肯定有,可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
不是所有荒漠都适合植树造林的。由于世界上均没有什么防沙治沙的经验,我们就只能当先驱者摸着黑探索。
种植耐旱植物,结果植物无法适应当地环境,以失败告终;种树,由于需要大量水改善,再以失败告终;2002年,我国颁布相关条例,强调因地制宜。
此时,一直在试错的我们终于摸出了头绪,首创多种防风治沙技术。
草方格,将草的中部用铁锹压进土中,草的竖立,对土地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有了屏障,我们就在方格中间种上治沙植物。
有草在其周边防护,有树支撑着草,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就出现了,只要能稳固,它们就能生根发芽,我们的治沙目的就达到了。
草方格
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将凌汛期的黄河水引入储存,有水的地方就有了生机,这里逐渐出现绿意,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鸟类在此栖息。
当这里有了改善之后,人们会继续挖渠,让黄河水流经库布齐沙漠,再流入黄河,从而实现循环,这里的沙漠治理就完全解决了。
引凌入沙
中国治理沙漠,就在一个“因地制宜”,多年来,屡败屡战,让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不仅改善了国内环境,还走出了国门推广到了其他国家,在治沙成就上,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国家林业和草局: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中国青年网:绿色奇迹重塑大漠 防沙治沙有了“中国方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