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廖凡、张志坚以及朱珠等多位实力派明星领衔的电视剧《宿敌》首播收视长红。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国安题材电视剧,自11月7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首播并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以来,收视率一路上涨。数据显示,仅播1集时其收视率就突破了1.5,稳居全国收视冠军。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吴豫展开。他曾是一名国安人员,但由于一次行动中的失误导致目标逃脱,这让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然而,吴豫并未因此而放弃追寻正义的脚步。
长达十九年间,无论线索多么渺茫,他都会全力以赴地追踪下去,直至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贯穿全剧,展现了一个人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态度。
你知道吗?该剧的片名出自江苏书法家郭列平手笔。
艺术家介绍
郭列平: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最具实力和收藏价值的代表性书画艺术家。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书法院原一级美术师,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四、五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法展。书法作品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林散之奖、江左风流奖等,入选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入展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当代书法展等近200次国家级专业书法展。书法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个人书法专辑30余部。
沉雄雅逸两相宜
——浅析郭列平的书法审美
▢嵇绍玉
优秀书法家都有自己的卓然个性和独特风格。郭列平书法个性和风格就是“沉雄雅逸两相宜”,他几乎每个字都以笔画为单元,笔画时而沉雄,时而雅逸,组成各自相宜的和谐结体,在艺术审美领域占有自己一席之地。
一
书法艺术,从实用到艺术书写,有着相当严格的逻辑演变过程,具有相对规范的笔画和结构原理。作为艺术最基本层次,书法应先呈现或沉雄或雅逸两大类别,再向上一个层次,就是实现两者交融互补,即沉雄中有雅逸,雅逸中有沉雄,再向上一个层次就是实现既沉雄又雅逸的那种不偏不倚式“中和”风格。但是,“中和”仅仅是一种艺术理想,在现实边界里,书家极尽毕生努力,也难以达到这种理想。真实状态是,书家总是在沉雄或雅逸的某一方面占着强势,或者在这两个元素上左右摇摆,有时沉雄强势一些,有时雅逸强势一些。面对如此现实,郭列平很有创见地将笔画一分为二,有的笔画偏向沉雄,有的笔画追求雅逸,以沉雄和雅逸皆存的视面双重效果,来取向和接近自身所追求“中和”艺术理想。
二
郭列平追求沉厚雄浑笔画,是他艺术升腾的基石。他清醒地认识到,汉字笔画肇始之时,就有着沉厚的质感涌现。汉字数千年悠久历史中,沉雄审美一直未被磨灭,相反一代又一代书家在苦心孤诣钻研和递相传承、创新中,将这一主题浸之入骨,融之入血,滋养一代又一代书家艺术细胞,焕发一代又一代书家的艺术灵感。这是因为,笔画诞生的缘来,是先民来排解电闪雷鸣、洪水猛兽、疫情疾苦等极端力量,从制作“第一把石刀”“第一个陶器”“第一个图腾”“第一个文字”,先民便期许着自己拥有雄浑的力量。西安半坡村新石器中期仰韶遗址出土的鱼陶器上,鱼造型圆目、巨口、露齿、扬鳍,面目粗放有力。先秦青铜器上的饕餮形象,个个狰狞粗犷,强悍浑莽,早期书法开始便弥漫着狂飙式的沉厚雄浑之风。还有如北魏碑刻,人们尽管评之“乱头粗服”“家鸡野雉”“草里惊蛇”,但又无不赞叹其强劲霸悍、刚烈浑厚的沉雄内质,正如清叶昌炽评北魏时所说:“寥寥短碣,森如利剑,可划犀象”。
郭列平以沉雄笔画迈进书法艺术殿堂,以沉雄的审美满足赏析者的感性需要和心理体验,正如《中国最具实力和收藏价值艺术家分析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他的笔画实践是“由篆入草,由草入隶”,从临摹碑刻中,点点滴滴累积沉雄的特质。汉代名碑《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曹全》《史晨》《乙瑛》《张迁》诸碑通写临遍,从中追求高远苍茫、气势磅礴的力量。因他源正渊远,笔画便有方拙朴茂、峻抒凌厉、奇古浑朴的审美气象。
三
郭列平追求典雅飘逸笔画,是他艺术升腾的关键所在。艺术审美是多元的,如果一味满足于沉雄审美,亦会使艺术走向逼仄和狭隘。在郭列平的神思梦缠中,又融入了雅逸笔画的钟情。因为在他看来,汉字从甲骨文而演变金文,继而为篆书、隶书、草书、行草,文字的朴实意味渐为减少,到楷书阶段已基本上看不出其朴实意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早就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写实。篆字圆析,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书到现在的书体,和形象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象形的象形字”,那显然是笔画的抒情意味在增强。这亦是书法史上“书卷气”的出现。“书卷气”从魏晋一路走来,就被书家视为珍宝苦苦追寻。这固然与书家典雅禀赋有关,也与书家向往雅逸审美取向相连。“书卷气”之雅逸在宋、元、明朝代甚为旺盛,几近被奉为圭臬。
郭列平看中这一点,着意在雅逸间挪腾摔练。他的意识中,雅逸的笔画来自于魏晋,魏晋书法因地域特征长于启牍,一般具有纸帛化、玩味化和私人性特点,往往讲究书写之快速与笔法之轻盈、简洁。因重轻盈、简洁,笔画便灵活省简,在审美上便呈现秀丽婉转的内质,表现出十分含蓄湿润、简净疏淡、清和俊雅、不激不励、自有风神的风格。他潜心于魏晋书法婉丽清媚、舒畅活泼之浸染,沉醉于喜出新意、峭劲遒丽、自然流畅之熏陶,他的行书《欧阳修》《辛弃疾》《“龙飞云散”联》等等,笔画儒雅率真、潇洒飘逸、气度翩翩,玩之不觉为倦、览之才识其端,其中隶属于雅逸的笔画行进,尤为神骏妍美、秀气英发,诚如明许三阶在他的《节侠记》中言“羡英年壮节堪多,似冰心在玉壶,散财结客,侠比三河,风流倜傥,名倾六辅”。
四
郭列平追求“沉雄雅逸两相宜”的结体,使他的艺术层次再次升腾。汉字形体中的笔画与笔画组合是理性的,并不是沉雄与雅逸风格的简单叠加或者机械组合。那么,郭列平书法中的沉雄之笔画与雅逸之笔画如何统一于字形之中,并且实现“两相宜”?
——以“破锋”求得“两相宜”。笔锋在点画中行动时,水墨会随着它所行动的地方顺着尖头流注。毛笔因主锋与副毫的存在,便会呈现出诸如中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折锋、带锋等等效果,因此笔锋是书法创作关键的要素,所有书家功力、天赋、情感等均通过笔锋而实现。因为有笔锋存在,书法上有“飞白”的特殊笔法,指笔画末端枯丝行进产生一种脱墨效果,配之以起笔阶段的浓墨、涨墨,产生强烈对比,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发展到清朝,在“飞白”基础上产生出“破体”风格。至当代,部分前沿书法家利用笔墨分岔特点,创制出“破锋”的审美效果,传承着“飞白”“破锋”的薪火。郭列平便是在笔墨行运上打破提转按驻常态,以破为整,破其笔锋以求得别出一格的行笔面貌。这一“破锋”无疑为他沉雄与雅逸的笔画,构建起过渡的视觉中介,在两者之间涂上不可缺少的润滑剂。郭列平颇以为豪的《花开见佛》行书,四字三破锋,有机实现沉雄与雅逸笔画的视觉转换,因有“破锋”,填补了沉雄与雅逸的中间地带而未致真空,笔画语言的容量也就徒然增大。
——以“偏胜”求得“两相宜”。“偏胜”是一个哲学概念,是达到“极致”审美的前奏曲,俗话说“欲达极致先致偏胜”,民族审美讲究不求“大满”只求“小满”,如果“大满”指“极致”,那么“小满”就是“偏胜”。清姚鼐在他的《复鲁洁非书》中说:“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这里的“偏胜”说的就是这重意思。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说“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其为沉着痛快极矣”,这里的“痛快极矣”指的就是索靖书法已达极致。刘熙载又说“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这里的“侮弄世俗”就指的是黄庭坚书法已进入“偏胜”之境。为不至于将沉雄与雅逸笔画相摩激荡、乱石穿空,郭列平追求“偏胜”,亦即没有将沉雄发挥到刚烈、没有将雅逸走向油腻,以刚烈欠一分之沉雄、油腻尚不够之雅逸,来实现沉雄与雅逸笔画于一字一篇中的各自安好。
——以“气韵”求得“两相宜”。沉雄与雅逸两种笔画都以气韵为同质,因为同质才有可能纳入同一框架一模块,没有气韵为媒介,两者也不可能实现互为裨益。对此,郭列平从书法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叩寻答案。从秦汉开始,书家就突过笔画机械组合的藩篱,使其笔画搭配出活力、生机,视为一个个的有生命的形象。宋姜白石就把字看得相当理性,他认为字形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象形。清包世臣十分重视结构的生命意义,他在《艺舟双楫》中说得很深刻,“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止语默,必如相人书所谓五官成,四体称乃可谓之形质完善,非是则为缺陷;必如《礼经》所谓九容,乃得性情之正非是则为邪僻”。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把汉字作为一个又一个生命体,正是书家聚精会神地创作时,把自己的情趣、生命一起激射入汉字的形体内,使理性的形体结构成为生命的形象。郭列平努力呈现这种气韵,他笔画中沉雄与雅逸的交错,兼备阴阳之气。每一个字形貌,眉目顾盼神飞、体骨坚匀,手足翩翩自得步履沉实的人,而又各异如贵游之子、武夫、美女、醉仙、贤士。因有气韵横贯于中,使得两者笔画和谐相安,情态尽显。
五
纵观郭列平书法,“沉雄雅逸两相宜”其中一个“宜”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他的书法形体是一种“自然”“自由”“自在”的艺术组合。笔画与笔画之间,是内在自然地互相吸引、排斥、对比、映衬于一幅作品之中,这就是书法艺术审美上的曼妙组合,是书法审美层次升华的一个主要表现。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他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提出一个审美概念“却好”,他说“却好,恰到好处也”,他认为“诸篇结构之法,不过求其却好。疏密却好,排叠是也。远近却好,避就是也。上势却好,顶戴,复冒,复盖是也。下势却好,贴零,垂曳,撑拄是也。对代者,分亦有情,向背朝揖,相让,各自成形之却好也。联络者,交而不犯,粘合,意连,应副,附丽,应接之却好也。”具体讲,“沉雄雅逸两相宜”的审美意义表现在:
一是姿态却好。人生来多姿多彩,书法亦是如此。魏晋书法追求“姿态”之美,晋王嘉在他《拾遗记·晋时事》中说“石季伦爱婢名翔凤……无有比其容貌,特以姿态见美。”这“姿态”,就是要求书法艺术能够提供多种多样足够丰富的形态、风格、意味来满足艺术功能需要。郭列平书法“沉雄雅逸两相宜”,就通过一个“宜”字,将抽象化文字符号表现出万千姿态。如果稍有刻意造作,其姿态一定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因为“宜”,就有一种十足的姿态。当然,这姿态之美出自他自身的识见学养、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审美意识,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会生发出五彩缤纷的千姿百态,让我们回味无穷、感喟不已。当代书法评论家薛元明先生就曾这样评价他的“宜”,他说郭列平十分自信而敏锐,“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够建构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包括提炼融合、张力表现、风格协调等诸多方面。理念决定取法,取法形成风格,个人风格最终生成格调和感染力。”
二是动态却好。古人云:“千变万化,未始有极。”现实任何事物永恒地在运动着,动态是书法艺术品的灵魂。动态之美是富于节奏韵律的笔迹传达给我们的视觉的。我们看到郭列平书法,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运动着的笔画与笔画、构架与构架之间错综变化的力的相互作用。他的作品构建出的审美符号,所呈现出来的动感美,给我们丰富的遐想和移情,这种动态式样,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郭列平笔画行进,真好像乡村少妇,在那端庄的圆胖上,却好地有着一对轻盈的眼睛。汉刘勰在他《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里的“动容”“眉睫”“卷舒”也许正是郭列平书法所呈现的“动态却好”。
三是情态却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与绘画、音乐、舞蹈一样,是艺术家抒情写意的手段。“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书法因“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便拥有了情态之美。众所周知,书法情态之美发之于书家内在情性,是书家的感情、理想、个性,形之于外,并通过直观引起我们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情感。郭列平书法具有抒写情志的审美,他自身才情丰富,聪慧而充满热情,他的书法饱醺自己的情感,每字都是心声、每笔都是言情。汉蔡邕在他的《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郭列平深悟其旨,以饱满而充沛的情态,表达生命的形象。只有到了这种境地,所挥毫出的书法,才能成为神采奕奕的艺术品。诚如当代书法评论家冯剑星先生所评他“养墨以灵,活笔以神,虚实相生,吐纳纷纭,大云覆宇,中含古春。其更是以厚积之法而涵养虚灵之气,修身之则以见俊逸之态。其笔底壮阔恣肆,纷披浑厚,一往无前,滔滔不竭。”
来源:扬子鉴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