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带来诸多利好消息。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多地已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包括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一些地方的出生人口已出现“反弹”。

生育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所以面对少子化、老龄化趋势,我国2021年出台全面三孩政策,随后从国家有关方面到多地政府,又出台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现在来看,这些生育支持措施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不仅三孩占比总体提升,而且一些地方的出生人口已经出现了“反弹”。

一个座谈会透露,今年1至6月,广东住院分娩活产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这无疑是个积极信号。此前不少育龄人群感慨“生不起、养不起”,让人对生育意愿担忧,而今年“同期增长1.4%”令人欣慰。此外山东青岛、湖北天门、陕西宝鸡、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增加。

这种“反弹”,不仅给生育支持政策制定者带来信心,也有望改变观望、犹豫的育龄人群的想法,从而有利于营造“想生”“敢生”的社会氛围,对于提升生育意愿有积极意义。不过,也要警惕这种“反弹”是在生育偏好、支持政策刺激下“昙花一现”,而我们需要出生人口稳定“反弹”。

其中,广东住院分娩活产数同期增长1.4%,与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人口虹吸效应有关,即产业优势吸引其他省市人口流入,这让广东省在2023年就拿下了“结婚人数”和“新生儿人数”的双料冠军。但多数省份并不具有人口虹吸的能力,那么要实现出生人口“反弹”就有不少难度。

今年是龙年,部分育龄人群为了要“龙宝宝”才选择生育,但其他一些年份没有这种生育偏好,新生人口出生率就会受影响。另外,部分地方今年出生人口“反弹”,与之前发布的生育支持政策效应有关,即生育假期延长、发放经济补贴以及发展托育服务、强化医保支持等,都促进了生育。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此前出台的生育支持政策效应或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因为很多领域在新政策刚出台时,政策效果都是最明显的,此后有关各方对政策的兴奋度会不断下降。所以,也得防止生育支持政策在刺激出生人口“反弹”后,执行环节出现松动,或者人们对相关政策产生审美疲劳。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仍在积极支持生育。以杭州为例,今年先是发放访谈问卷,获知老百姓最关注的是补贴和教育,向富阳、临安、桐庐、淳安和建德五区县的托育家庭发放托育券,降低了托育成本,自然能鼓励生育。只有持续出台生育支持措施,才能防止出生人口“反弹”昙花一现。

无论是不久前国办印发的上述若干措施,还是多地围绕经济支持、服务支持、时间支持、文化支持等出招,都是在为鼓励生育“充电续航”,那么出生人口持续“反弹”就有了后劲,这为优化人口结构带来希望。但后续生育政策还要继续发力,要瞄准痛点提高精准度,还要加大生育支持力度。

简而言之,部分地方出生人口“反弹”带来了信心,表明生育支持政策效果初现。不过,是持续“反弹”,还是“昙花一现”,则取决于后续政策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