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作为我国的固有领土,其主权归属早已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追溯其发现历程,最初是由我国勤劳勇敢的渔民在一次次出海捕鱼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有一天,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座小岛周围海域鱼类资源异常丰富,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藏。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渔民被这片富饶的海域所吸引,纷纷前来捕鱼,并时常在该岛屿上垂钓,久而久之,这座小岛便自然而然地得名“钓鱼岛”。

南宋时期,钓鱼岛就已被纳入我国福建省的管辖范围之内,成为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海防意识的增强,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更是被明确列入我国海防范围,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在清代,官方文献中对于钓鱼岛的记载更是详尽无遗。

如,《台湾府志》以及黄叔璥所编写的《台海使槎录》等史书,都详细记录了钓鱼岛的地理位置、管辖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钓鱼岛的曲折历史

钓鱼岛的曲折历史

那些珍贵的史料,不仅为我们了解钓鱼岛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为我们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然而,到了近代,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我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那场条约中,钓鱼岛不幸被割让给了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将钓鱼岛归还给了国民政府。

然而,归还的那一刻,正值中国国内烽火连天,内战正酣。

国民政府的核心领导人蒋介石,正忙于应对国内的动荡局势,对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一时之间难以给予充分的关注。

后随着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利,蒋介石及其残余势力最终撤退至台湾,钓鱼岛的问题也因此被进一步搁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国际环境同样复杂多变。

由于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对新中国政权抱有深深的敌意。那种敌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立场。

1951年,美国与日本在旧金山签订了《旧金山和约》,那份条约中,美国擅自将钓鱼岛划入了琉球群岛的管辖范围。

面对这一明显的挑衅,日本政府不顾我国的强烈抗议,公然宣称钓鱼岛是其“有效控制”下的领土。

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国内经济亟待恢复,军事力量也尚未充分发展,尤其是海军力量相对薄弱。

在那样的背景下,对于钓鱼岛的主权之争,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后随着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动荡,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被更多地卷入了大国之间的博弈和权衡之中,关于其归属,一时被搁置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978年,中国正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一年8月,邓公在北京接见了来访的日本外相园田直。

会谈中,园田直再次提到了钓鱼岛的问题。

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邓公为了不影响到我国接下来的发展战略,并没有与园田直正面探讨钓鱼岛的问题,而是推却道:

“一如既往,搁置它20年、30年嘛。”

同年10月22日,邓公访问日本时,在记者招待会上再次遭遇了关于钓鱼岛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