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词世界,共享诗意人生
南开大学发布讣告,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于11月24日下午去世了,享年100岁!
诗词的女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一生,太过坎坷。
从北京到台湾,再从台湾到加拿大,如大海中的小舟,飘泊沉浮。
风吹雨打,却从未打翻她的斗志, 凭着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叶嘉莹成为人人敬仰的教授,在国外享誉盛名。
她是一个教书匠。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
功成名就的她,申请回到祖国任教,不要报酬,只愿将诗词传承下去。
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她不慕名利,高风亮节。
2018年,她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
2019年,她再次捐赠1857万元。
人们评价她——中国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
2018年,叶嘉莹先生捐赠1857万元
她是诗词的女儿。
她是古典诗词研究的巨擘。
已故的台湾作家陈映真曾在台湾旁听叶嘉莹讲诗选, 他说:
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诗词中
丰富璀璨、美不胜收的审美世界
叶嘉莹的每一堂课几乎都令人感到
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
她的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喜爱诗词的读者。
如今,先生已逝,万分痛惜,唯有书香,留下清香。
今天, 当我们回顾她的人生,就是在看一幅诗词救赎的画卷。
人生,与诗词相伴成长
叶嘉莹与诗词的缘份还要追溯到她幼年的时候。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家中,叶家是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和伯父皆爱吟诵。叶嘉莹从小就背诵古诗词。
十几岁时,叶嘉莹的伯父对她说:“你自己得作诗,你不能净背古人的诗词。”于是,叶嘉莹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她写了一首小诗:
《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在幼小的年岁里,诗词伴着叶嘉莹成长。
17岁时,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
顾随非常欣赏叶嘉莹,他认真批改她的诗词习作,师生间还时有唱和。
顾随先生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先生的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老师顾随认为叶嘉莹已得到了自己的所有真传。
▲ 叶嘉莹(右二)和老师顾随(中坐者)及同学合影
毕业后的叶嘉莹成了一名国文老师,开始了老师的历程。1948年,她随丈夫来到台湾。
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使叶嘉莹“声名在外”,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都邀请她去讲课。那时的台湾,只要你喜欢古诗词就会发现,各大学和电台广播的古诗词课程都是叶嘉莹在讲。
已故的台湾作家陈映真曾在台湾旁听叶嘉莹讲诗选,他说:
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诗词中
丰富璀璨、美不胜收的审美世界
叶嘉莹的每一堂课几乎都令人感到
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
当时,在台湾,有很多外国人都来听叶嘉莹的古典文学课。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赴美国讲学,两年期满后,哈佛大学一再挽留。
在台湾讲得好,在国外依然备受好评。1969年,叶嘉莹到了加拿大,依然从事最爱的古典诗词教学。
半生坎坷中,不论是幼年、中年,还是坦途、坎坷,诗词一路相伴,成为她的朋友,她的伙伴,成为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诗词于她来说,是工作,更是陪伴她人生的挚友。
人生的至暗时刻,诗救了她
叶嘉莹与诗词相伴,而诗词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成为她情绪抒发的最好渠道。
18岁时,母亲去世,人生中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听着钉子敲进木棺的声音,她知道母亲永远的离开了, 痛苦不绝地她写了八首《哭母诗》,字字血泪。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诗词不仅是她情绪的宣泄口,还曾支持她走过艰难。
1948年,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远离故土,本来已是十分悲伤,丈夫被抓走后,叶嘉莹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寄居在亲戚家中。
叶嘉莹和孩子没有卧室,也没有床铺。叶嘉莹只能等大家都睡了,在走廊铺个毯子休息。
艰苦的生活中,她亦只能通过诗词诉说心中艰苦,1950年,她写了一首《转蓬》诗: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远离故土,灾祸临门,无人援手,只能深夜饮泪。
▲ 叶嘉莹和同事在台湾大学毕业酒会上
丈夫终于放回来了,可是,被关押后他,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常常无缘无故发脾气。
要面对暴躁的丈夫,又要照顾年幼的女儿,叶嘉莹筋疲力尽。
在最绝望的时候,叶嘉莹曾想过终结自己的生命,她甚至在想哪一种死法不痛苦,使她觉悟的是王安石的一首诗: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风把瓦片吹下来了,打破我的头,不独我头破流血,瓦也破碎了。
世间万事各有因缘,先生脾气不好,可能是因为他的天性或者遭遇,所以她很早就不计较了,只是默默承受但不跌倒,“还要在承受之中走自己的路。”
诗词让她看开,人生的痛苦,都有其机缘,既然不能逃避,不如坚强面对。
路遥说: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掬水月在手》中,有人说:
诗救了她。
她遇到什么困难,诗就把她渡过去。
本是弱女子,却活成了女君子
读了叶嘉莹的生平,你会发现她是一个柔弱的旧式女子。
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
叶嘉莹生活在一个旧式家庭里,家教甚严,不能出去玩耍,只能在家读书。在家里,母亲和伯母对奶奶恪守着严格的规矩,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丈夫苦苦追求,于是同意结婚。到了台湾后,丈夫脾气暴躁,工作生活的压力全在她身上。
可她却从未想过离婚,她要为父亲、女儿负责,她谅解暴躁的丈夫。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的人生状态。
如果没有对诗词的执著追求,叶嘉莹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品德好的弱女子。
▲ 叶嘉莹先生在大女儿的婚礼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评价叶嘉莹时,用到“君子”这个词。
身为“弱女子”,叶嘉莹却活成了女君子。
她一生研究、教学古典诗词,教学七十余载,出版学术作品几十余部,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已是加拿大、美国及港台各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走到哪里,人们无不恭敬地称呼一声:叶先生。
▲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
从弱女子到叶先生,以诗词为桥梁,叶嘉莹华丽转身。
在这个转身中,她经受过太多苦楚。
在台湾,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教学。初到加拿大时,面对英文教学,她每天查字典到凌晨,晚上还要回家做家务,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在古典诗词研究的成就,依然瞩目。
导演陈传兴形容《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是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是啊,叶嘉莹的一生,就是与诗词一起共渡的一生。
诗词渡她,她亦渡诗词。
因着诗词,她成为“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成为了“叶先生 ”;
因着她,诗词走进更多人的心里,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她举起一盏诗词的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其中,并传承下去。
叶嘉莹的一生,是与诗词相伴的一生,更是与诗词互相成就的一生。
在叶嘉莹身上,诗词仿佛具象化了。
纯粹、不屈、勇敢、坚定,集于一身。
她是最好的榜样。
如今,先生已逝,沉痛哀悼!愿一路走好!
叶先生说:诗词的研读并不是目标,而是支持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谨以此句,与诸君共勉。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叶先生一路走好。
天堂依然有诗香!
叶先生只是去另一个世界研究诗词了,那里有李白、苏轼,还有杜甫和辛弃疾……
也许,叶先生在某一刻也曾影响过你。点个在看和赞吧,说一说你和叶先生的那些故事吧!
常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诗词世界,作者:诗词世界。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诗意文化出品图书《满堂花醉三千客:古代文人的诗词人生》《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有朋友圈》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