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南开大学发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她是中华古典诗词世界里的殿堂级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被誉为“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她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传承,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捐出全部身家。
叶嘉莹挚爱诗词,亦将一片丹心赋予三尺讲台。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情感,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
半生飘零,诗词相依
叶嘉莹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于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叶嘉莹开蒙很早,自幼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六七岁便诵读《论语》。
读初二那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叶嘉莹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困境。“冬天去上学,在巷口拐弯的地方就能看见冻死饿死的人。”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就此开启了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壮丽征程。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在母亲离开后,叶嘉莹写下八首《哭母诗》,悲痛不已。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结婚,由于新婚的丈夫在国民政府的海军部门工作,不久叶嘉莹就在战乱中随丈夫迁居台湾。
到台湾不久,丈夫因故入狱,叶嘉莹便靠着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在《转蓬》一诗中,叶嘉莹写尽这段时间的漂泊: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也为欧美汉学研究者开启了中华古典文学的神秘大门。
1978年,叶嘉莹申请自费回国教书,随后每年假期都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讲学。奔波30多年,2014年叶嘉莹选择定居南开,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从年少丧母到历经战乱,从流离失所到漂泊海外,叶嘉莹前半生在社会动荡中历经坎坷。
诗的感受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
叶嘉莹讲诗词被公认的特点是“跑野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气说来十五个。“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她能讲上3页纸。讲哲理诗,她随手把张九龄、陶渊明、朱熹的诗拎出来作比较;讲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谈到王国维和王维,比较纯诗人的自哀、哲人的的悲悯、修道者的自得;从辛弃疾的词,讲到词的本质,再由词的牌调拐到小令与长调的区别,因此讲了讲柳永,然后再回到辛弃疾的另两首词和用典,结合西方的意识批评理论……最后回到这堂课讲的主题词。
年轻教师去听她的课,感慨“叶先生‘跑’一大圈还能跑回来,而且几乎不出错”。
她曾说:“诗词是生命的救赎。”她在课堂上常常讲,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
讲周邦彦时,叶嘉莹称赞词人的技巧和艺术,但仍要“很真诚地说话”。她说周邦彦这个词人,和苏东坡就差了一点点。两个人同样经历了新旧党争,苏东坡是将自己的得失、福祸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彦最后学到的是明哲保身,“委顺之名,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她觉得周邦彦的词里缺少一种博大的、深厚的感发的生命。
她喜爱辛弃疾,说辛弃疾和苏东坡、陶渊明不同,陶、苏都准备了一个“退”,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退。但辛弃疾和杜甫是没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
听过叶嘉莹讲座的学生觉得,叶先生先“降低了诗词赏析的门槛,又手把手领着人进来”。“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是与生命相融会的感发。
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
叶嘉莹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还致力于将中华诗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学术成就斐然。
叶嘉莹引入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但她认为前提是“要对中国自己的东西有相当了解”,而且认为“理论”只是一种捕鱼的“筌”,不要忘了读诗的目的是要得“鱼”。
她出版了《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数十种著作,每一部作品都是她对诗词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结晶。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人成了大师级的人物。如今已成为世界汉学权威的马汉茂、施吉瑞等著名学者,当年都曾是叶嘉莹的学生。
与镁光灯下的荣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叶嘉莹简洁朴素的生活。早在九十年代,叶嘉莹就捐赠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2018年,叶嘉莹再次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古典文化研究。这些年,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00多万元。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2020年,叶嘉莹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结语
叶嘉莹的一生,宛如一部传奇巨著,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深深的痕迹。
她自称是“教诗的人”。她认为,诗歌能够用它的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在今年的百岁生日直播中,叶嘉莹还表达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心声:“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知道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诗教,我也很高兴。”
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诗词的女儿走了,但诗歌永存。
叶先生,一路走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