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24日,一年一度虎嗅F&M创新节在北京举办。
如果没记错,F&M创新节是2013年首办,现在近10年了,10年做一件事,的确不容易。
这次,大会影响力不减当年,据签到统计数据,现在来了5000名关注者以及120名嘉宾,我经常跟朋友说,如果你在北京,虎嗅大会一定要去。
为什么呢?有两点:
一,感受能量场,人不能千篇一律的待在一个环境氛围里,走出去、去感受,总会收获点什么;二,这里不能安静学习,但真有启发。
你认识虎嗅吗?或者说看过他们平台的内容没?在我眼里,虎嗅是一家内容驱动的商业媒体公司,内容是核、内容是第一性原理。
你想想看,当一群有创意、有头脑的嘉宾带着观点和真经验来到现场与别人碰撞时,会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我第一天来看赶上辩论环节,那个议题是:你愿意跟AI恋人共度一生吗?刚好学者储殷老师发言说:
你方刚说:跟AI谈恋爱背后是一个黑盒,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结过婚?要是结过婚就知道,你婚后的对象更像一个黑盒、可能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还有,你方刚刚一直在讨论爱,但其实,没有讨论共度一生;共度一生和爱很多时候可能是矛盾的,让你共度一生的可能不是爱,是怕(笑死我了)。
主会场最后一天,还有个对话环节叫:饭圈怎么回事?
资深唱片企划、乐评人丁太升老师和十年粉龄追星人逗逗的对峙,我只能用一句话悄悄总结:精彩到主持人都快搂不回来了.....
因此,现场总有一句话、一个点儿能启发我们就够了;不过,很多朋友没来到现场,也不要遗憾,相信官方就其他嘉宾的精彩分享,后续也会放出相关内容。
我特别荣幸能参加 Z 时代专场的圆桌环节,Z 时代主要关注 00 后和年轻人的事儿。当时和其他几位嘉宾的议题是:这么选,你后悔吗?
这个议题背景,是针对00后目前面临的艰难抉择,以及从职场过来人角度看,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思维心得。
活动前两天,我也为议题准备了不少内容,但现场对话总有碰撞时刻,所以,一些细节不会按照设定的路线。
既然如此,索性活动结束后做个复盘,把之前准备的关键部分以及现场感受结合起来,再吸收一下,也算建立一个正反馈。
这个环节一开始,有一个背景条件: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的演讲。他们分别是:
刘星月同学(B站MCN巴哈姆特创始人、女装品牌主理人)、王梦珂同学(好事发生作者),还有大萌(90后新农人),以及播客(凑近点看)的主播江轲等等。
演讲中每个人描述了个人经历,最后把经历放在一起形成立体视角,摊开给大家看;所以,圆桌第一个问题是:当年的你,这么选会后悔吗?
我的结论是:不后悔。
为什么呢?因为没得选,懵懵懂懂刚步入社会,懂的不多,毕业后,面临的不是主动选择的问题,而是被动选择,有尝试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谈不上后悔。
当时,身边的朋友们也都这样。
这种困惑,要么是时代造成的,要么和个人背景有关,虽然大家都觉得自己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实际上每个人情况都不同,有的人条件比你好,有的人比你差,但关键还是看自己。
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常常拿别人当参照物,是盯着别人怎么样,然后,要求自己也要达到那样。结果,变得越来越迷茫,困惑越来越多,连怎么选择都不会了。
所以,这种困惑到底哪来的呢?有两点,一是时代造成的,另一个是自己。
谈到这时,戚露丹(主持人)提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去创业呢?这个问题不属于我,设定范围内是,各色科技CEO、暂停实验室创始人郭婷婷老师的。
现场,我也没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前两天私下准备内容时,我写了答案,我觉得,一方面,刚毕业还是要多进公司历练,最好去大厂。
虽然年轻人看起来试错成本低,好像有很多机会,但选择并不多,想想刚毕业那会,职场经验少的可怜,能被别人选中,那才能证明有利用的价值,把这些与别人交换价值的时刻抓住,才有一次次能力的锻炼。
即便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仍然坚持该观点。除非起点很高,开局即巅峰、有一个好背景足够去折腾,否则还是跟着身边人的节奏走,先攒钱、赚能力,比较稳妥。
另一方面是,没有选择是要不要创业?
个人认为创业、职场看似两条路,实际上,它不应该单独的被分开,创业要很多技能。比如:项目管理、产品营销,甚至如何提高成功概率等等。这些技能,在公司里也一样能学到。
现在很多公司喜欢用项目制来做业务。
简单来讲,一个业务,一个小组来负责,小组要自己承担盈亏,老板或者公司会提供一些资金支持,这其实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好机会。
可还没有回答那个直击核心的问题,如果真的毫无选择,一个机会都没有,那该咋整呢?我可以讲一个我妹妹的故事。
她在北京科技大学读书,快毕业时,也面临职业选择的难题,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到底去北京、杭州还是上海?她学的半导体专业,比较小众。
在面临这些选择前她做了两件事,一是培养创业思维。
怎么培养呢?她在学校学习还可以,然后,利用空闲时间把能力挂在咸鱼上,卖出去,给师弟们补课,一节课能有几百块的收入,后来导师开始带她们做项目,参与多了,现在在工作时,依然有导师、同学带她做这件事。
讲这个故事关键在于,没选择时,不妨先临时抱佛脚学个技能,这个技能能快速和别人交换,用自己擅长的事儿,找点赚钱的感觉。
千万别上来就想着干票大的。比如:
刚毕业就贷款创业开公司等等,这种想法,现在我都认为不太靠谱,最起码不适合普通人;甚至一个成年人,我都不建议,现在各行业已经完全结构化了,不适合莽撞定律。
这还有一个关于创业思维的小故事,是现场一位叫星月的演讲嘉宾给我的灵感。星月是1999年出生的。
昨天,Z时代场源流大屏幕上好多人都在发「好运+3、好运+5」。因为现场有个提问环节,我就问星月:怎么才能像你一样,总是有好运气呢?
她是这么回答的:
大概意思是,我现在在B站做品牌,这背后有好多故事。毕业后,我进了一家大公司。那一个月里,我换了好几个老板。每个老板都有不同的业务,我就跟着他们一起摸索。
后来,我一边玩一边尝试,没想到我的账号一下子就火了;火了之后,我也没停下来,继续探索,又做了新的事情。就这样,慢慢达到了现在的状态。
你会发现,机会就像梯子一样,跨过一个,下一个就来了。关键是,我们得先把眼前的梯子踩稳了。
说到这,插播一个感触:
昨天活动结束之后,有几个朋友说,哎呀,智远,一开始没敢认,化了妆,穿了西装,感觉跟平时不一样。
其实,虎嗅Z时代的活动挺随意的,穿个毛衣、大裤衩去,也没人会说什么。那我为啥还要打扮一下呢?因为咱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处面临机会。
上镜是个机会,演讲也是个机会,当把机会用心准备时,下个好运才会+1,你觉得呢?
咱们把话题拉回来,说到选择时,主持人还提到一个问题,现在年轻人可能会走进一个误区:
A,为了对抗内卷 “无脑”式躺平,B.焦虑型驱动的无效内卷,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关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情绪方面,一个是方法上的;焦虑很常见,这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会焦虑,而且每天都可能会焦虑。焦虑的反义是清晰,把焦虑的事情拎出来、搞清楚,它就消失了。
比如说:
之前写了两本书,如果你现在问我,这两本书怎么来的呢?准确而言,是焦虑来了。动机是因为焦虑,我总感觉心里不够清楚,就带着焦虑去探索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没了,再解决下一个,慢慢堆积成塔,放在笔记软件中,变成了一种无形资产。
说到第二点方法上,怎么看「方法」这件事呢?
我觉得,所有问题都是从上往下产生的。方法受结构左右,当我们做事时,一旦陷入去考虑有效还是无效时,已经被有效和无效这个定义、结构给框住了。
一个人每天都在面临有效、无效的选择,好比时间分配,我们用 20%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另外 80%呢,不是在刷短视频、看信息流,就是上班摸鱼。
你说,要让把那 80%的垃圾时间都变得有效,可能吗?可能。但我觉得「真实的牛马」都受不了更何况人,所以,总得躺平休息。
我去年看过一本书,叫《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本书是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他是人工智能OpenAI这家公司的研究员。
他说过一个结论:非目标的创新更多的源于人们的自我探索,始于兴趣,而有目标的创新,却难以避免现有的目标设定的束缚。
换句话说,一旦有了目标,就像给思维上套一样,限制了发展;我们会专注那些能达成的目标,忽视那些可能带来突破性的想法;所以,有的时候,放过自己,松松紧箍咒,反而更容易发现机会。
还有一点来自于思维遮蔽性(cognitive bias),我们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是有局限的。
我见过的人有两种自洽的逻辑,一个是基于未来看现在,一个是基于现在看未来。
比如:买房,会想不买房以后可能结不了婚、找不到对象,所以就定个未来 20 年或者 30 岁要达成的目标,20 岁时就给自己套上枷锁,急着现在买房。
另一种可能不一样。他们觉得,只要现在够用心,即便没房也能找到对象,或者做出意想不到的大事,到时候可能也不会混太差。
但问题是,没有目标,那不更容易迷茫吗?那本书中还提到一个思维方式是:踏脚石思维。
什么意思呢?
简单讲,追求长远目标过程中,通过利用眼前的小步骤或者中间目标来逐步前进,就像过河,我们会找到一块又一块的石头,作为支点,一块一块的踩着石头过去。
踏脚石的关键在于两点:一,在个人想要的范围内,只要大方向没有偏差,其他的都是踏脚石;二,你又怎么知道,你定的目标是绝对正确呢?
毕竟在人生选择上、正确、错误又是一个框架;跳出旧框架解题,可能会有新的解法。所以,主持人最后问大家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找到出路?
我觉得,出路在自己脚下,是基于现在看未来的,每个阶段对未来看法都不一样,不要被叙事方式框住了。
这样还有一个故事:
我有两个好朋友,我们从小学一起上学,一直到高中。后来,我们的人生道路就分岔了。其中一个毕业后去了新疆,早早就开始创业,卖卤煮和鸭货。
因为他开始得早,现在好多年过去了,他爸妈也去了新疆,他们过得挺好的。另一个朋友呢?他听爸妈的话,毕业后进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前几年刚结了婚。
所以,我们该怎么选择呢?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都在慢慢地了解自己。这个自己,不可能像游戏一样,一开始就知道结局。
虎嗅F&M创新节开始前,工作人员找我说:智远,你写一个标签来代表你自己,后来我想了想,写了那句:好奇一下,专注一下。
也许只有兜兜转转,才知道人生的意义。好奇的是对世界、外部有了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专注的是,逐渐清晰自己想要什么。
对了,上面所有内容,部分在F&M演讲现场表达比较精炼,毕竟,如同上述中的观点一样:没有绝对的目标,我们只能现场对齐。
就说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启发,可以好奇,保持专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