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拓跋氏 ,作者石囡
贾樟柯本质上是一个作家,一个以语言来探求世界的人。
而他的电影语言,恰恰是现代小说的语言。
文/石囡
一 关于贾樟柯的风格
《风流一代》是贾樟柯的最新剧情长篇。但是《风流一代》几乎算不上一部新作,它在贾樟柯30年的电影生涯中已经被一次次完成过。
就像一种死亡仪式,它已经死过很多次,而这一次是郑重的死。关于一个时代,关于一个群体,关于一种精神的祭奠。是为风流。
《风流一代》甚至算不上“一部”作品,它是数部作品,在不可逆转的熵增蹂躏之后抽丝剥茧,然后以逆熵的方式重生投胎。是为新作。
以上,贾樟柯自称为“冒险”的尝试。确实冒险,如果技术上稍微不小心,如果精神的内核不小心游离,会被人骂死。好在,看过电影之后,这种担心已经成为多余。
他完成了一次蜕变。而我相信在这部电影之后,贾樟柯亦会跟过去告别。
所以你不妨以一种告别的心态来看这部电影。
贾樟柯本质上是一个作家,一个以语言来探求世界的人。
他中学时就发表小说,在《山西文学》。之后他才学美术、考北影,搞青年电影实验。他的实验,就是让电影语言,回归“语言”本身。他的这个隐秘的作家身份,帮助他以作家的眼睛去看待和发现,这个世界隐秘的真相。被描述的,总是被挑拣、删改、忽略。于是他不再描述,他舍弃掉那些引导性的东西,他舍弃掉判断。
他看,用苍蝇一样的复眼。
他用后现代的语境审视人群的处境,用先锋写作的方式去拍电影。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没有先入为主的剧本,不必剧本,生活本身就是剧本。
据说苍蝇的复眼由400多只小眼组成,几乎能够看清360度范围内的所有事物。
贾樟柯就拥有这样一对复眼。或者说,他的镜头拥有。他的复眼镜头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同一时空的无差别揭示,尤其是揭示易被忽略以及不易察觉的部分。而在不同时空中,他的镜头又表现为一个有生命的时空连续体。
这种时空连续体体现在电影《风流一代》中,就成为对一个时代的复活。复活或是祭奠,都是无掩饰无差别的揭示,以或新或旧的方式。
二 关于《风流一代》故事
《风流一代》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如果你本着“故事”来看这部作品,就像想从卡夫卡的小说中读到爽文。
扯远了。《风流一代》的剧情介绍,官方给出的几个答案略有不同。
国际版预告片用一分半的时长讲述了一对恋人的一生,从青年时浓烈的情感纠葛,到爱情出现裂痕时的逃避与追寻,再到20多年后再次相遇的复杂情绪。
美国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称之为“崇高而心碎的爱情故事”。英国《卫报》则称赞《风流一代》是“恢弘的电影史诗”。
很显然英国佬的眼光更胜一筹。
猫眼电影给出的介绍较为全面:
“《风流一代》以本世纪前21年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位中国女性如何沉默着经历了喧嚣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拍摄周期由2001年一直延续至2023年,同样历经22年。故事从2001年至22年,以中国北方小城恋人巧巧和郭斌的分分合合为主线,讲述他们与身边形形色色的基层小人物在新世纪头20年的人生故事,刻画社会变革背景下一代人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描绘出一代人的人的生活。”
人家说了,讲的是“形形色色的基层小人物”,讲的是“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一代人”。至于不屈不挠、进取精神等词,有一点点误导性,但也无伤大雅。
注意: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但应不影响观影体验。
三 关于《风流一代》主题
我的理解,《风流一代》是讲速度的。
只有这一代(也就是七零后),亲身见证了巨变的速度,理想的诱惑,以及被遗落的悲哀。
而这一代中的边缘者,也就是没有正当工作又不安分的青年,更能深切感受到这种巨变的速度和撕裂感。
事实上,大部分的“风流一代”,都是失败者。这种失败指的是理想主义的失败。
既然是《风流一代》,当然讲的是一代,不是一两个人,也不仅是一两个群体,而是劳劳众生,娑婆万象。所以影片表面看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实则是群像。表面上是着眼于边缘小人物,实则指向的是大群体的心灵困惑和情感表达。
所以,反过来讲,《风流一代》中又能看到群像背景下的个体表达。而个体亦是群像。
女主巧巧,人物设定应该来源于《任逍遥》,是一个“野模”。男主斌哥,一个在灰色地带混社会的“大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安于现状,寻求个人自由,是社会变革中不安分的流浪者和边缘人物。
但是边缘吗?似乎也不确。他们代表着改革开放第二轮“南漂”潮中的男男女女。他们一半是唱着新时代的歌,一半是浑浑噩噩地参与到从南到北城市化的进程中。
影片的三个地点,山西大同、重庆奉节、广东珠海。代表着三大区域,北方内地、中西部大城市、大湾区。在浩浩荡荡南下的创业潮中,他们只是其中一分子,因此他们的命运是被时代所裹挟的。
第一篇章,女主见证了北方内地的城市化进程,商场开业,白酒广告,娱乐业兴起,申奥成功……混迹其中的她跟时代一样,亢奋到找不到北,当然也不知道未来。这一篇章中出现了《任逍遥》中很多重叠人物和新的素材,恰好成为一种新的注解。
第二篇章,男主在闯荡中莫名其妙成为三峡工程和移民工程中的暴力因素和受害者。这一篇章的背景与《三峡好人》重叠,也是进一步的丰富。看过的会深有感触。
第三篇章,男主与潘哥在珠海的简单交锋,发现流量时代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他老去的速度。返回大同,看到北方城市的发展,除了自家留下的老房子,一切已经把他远远甩在身后。
就像影片中,飞机越过犁地的农人升空,反差出这四十年的速度和差距。
贾樟柯说:
“有一个理论说电影是复活的艺术,我拍这部影片时真的感觉是复活,不是在摄影棚里用两个月拍,它是真实的22年的改变。”
四 《风流一代》的群像
既然谈到群像,就不能不谈到群像的面孔。《风流一代》隐藏的主人公,是一个时代的万千面孔。
影片开头,就是矿山工人的群像面孔呈现。这是一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面孔堆积,各怀心事,各含故事。这让人想到忻东旺油画中的农民工群像。
这些矿山工作者(当然不一定是下井工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开发移民或者移民者的后裔。这些面孔背后,则是世纪之交矿山的变迁和惶恐。
长镜头之后,继续面孔,以不同画幅切换出现,粗粝、恍惚、闪回,暗示着影片的记录性质。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们看到了什么?女工,下岗女工,下岗“再就业”女工,缺失文化生活的退休老年等死队。
于是,某个时代的矿山文化宫剧场成为另一个主角。影片用特写细节描述了空荡荡败落的剧场,剧场成为讲述者,剧场开始讲述它曾经吞吐过的歌女、戏子、流氓、失业者和老年等死队。而女主的故事,大约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影片中,文化宫的承包者有这样一段采访回忆:
“矿上那些退休老年人没事儿干,来这儿娱乐娱乐。主要是唱戏,唱晋剧,山西梆子。不收门票,随便看,谁也可以来看。(那你靠什么赚钱?)我就是靠着一个女的一天交我十块钱。……那些个演出的演员,为了生活那个一天挣的十多块,跟上班工资差不多。(大致如此)”
在这样的挣扎背后,是新世纪蜂拥而出的各种娱乐项目,发廊,桑拿,夜总会,游戏厅,按摩店,影片以二维游戏画面展现了某个失业青年的幻想,在另一部影片中,他有荒诞的结局。
顺便还有一些世纪之初大同城的街头记忆,街头众生相,古老的耗娃儿车、IC卡街头电话,还有着报刊杂志的电话亭,街头修车摊,形形色色的人,兴奋、麻木以及焦虑的眼神……还有一些忽然蹦出的新鲜事物。性病广告和新的银行同时出现。这真是一个狂欢嘈杂破旧而又新鲜的时代。
这一段的配乐用了万能青年旅店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个摇滚的没头没脑的疯劲儿,跟时代的街头切合。
另一次典型的群像呈现,是在2006年的三峡。三峡移民进行时,156.3米水位下的拆迁县城。这一块儿有很多特写和较长的镜头,也是影片的重头戏之一。因此,这一段出现的群像面孔和特写面孔最为入画,每一张面孔都是一个故事。尤其是看过《三峡好人》的观众,会受到更大的视觉冲击。这一段的画面暗示着女主的心路,后文结合在一起再说。
补充一点,女主前往重庆的火车上,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面孔,尤其是那个闻着一朵花睡着的女人。女人和花,梦想与现实,暗示着本影片的女性视角。
五 关于赵涛及女性视角
最后,谈谈本片的女性视角和赵涛的表现。
前几天跟大同大学雪野文学社的同学们交流,谈到女性主义这个话题时,我笑谈这是一个伪命题。现在我收回这句话。因为在看完《风流一代》之后,我发现它恰恰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作品。甚至正能量点,是女性的觉醒。这样毫不做作地表现女性,还没有见过。
在《风流一代》中,男性代表着贪婪、幼稚、软弱。男主显然是渣男,他的理想不过是欲望,他的软弱和幼稚一览无余。另外几个勉强的男配也差不多。
而片中的女性代表着什么呢?玩偶。无论是老年剧场卖弄风骚、还是商场开业扭动腰肢、还是在歌舞厅的调笑和狂笑。有一个陪酒女的狂笑给出了特写,她为什么狂笑,她在笑谁?
只有女主是沉默的,她偶尔的微笑也像是沉思。
女主巧巧很沉稳地演绎了女性觉醒的心路历程。她不说话,就像《江湖儿女》中,拿着枪的另一个巧巧。
我认为《风流一代》的剪辑,遴选了赵涛最好的演技。比起贾樟柯的其他片子,这部里面的赵涛更为真实。软硬都恰到好处。
赵涛饰演的巧巧,是一个嘴很巧的女人。在片中虽然她没有说一句话,但是说出了千言万语。
有几个场景,赵涛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开始,在剧场二楼逼仄暧昧的包厢,咬男朋友那一口。对花心男友的依赖,又爱又恨。
重要拐点,在空荡的中巴车上,应该是刚吵过架,女主要赌气离开。男主把她拦回来11次。从第四次开始,她的情绪开始递进。反复反复,张力拉满之后,哭。第12次,拿起东西来冲下去,画面静止,留给观众。
在找男友过程中,躲雨,遇到假道士要给他算命。被追问,反复不说话,但表情的变化从焦虑忧伤到不屑以及释然,放下了。至于之后,在见到男友之后,从试探到坚定,一举一动中都有表达。
最后,多年以后再次见到男友,从委屈、不公、苦难的回味,再到怜悯,慈悲,始终用沉默表达。最后的最后,她获得了《飘》里面斯嘉丽一样的力量。最后的最后,为那个失败归根的软弱男人系完鞋带后,融入到脚步声中。声响完美。但最后一声的呐喊反而软弱了。不过无伤大雅,只是吓人一跳。
中间,在三峡,在奉节,即将被淹没的废墟,可圈可点的则是导演。这一段完美地将《三峡好人》的背景和本片女主的感情融入在一起。
三峡这一块儿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告别,一个是觉醒。
对于巧巧这个人物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在这儿她的勇敢和坚韧被激发了出来,她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在拆迁楼的废墟中。女主的表情与砖瓦钢筋中遗弃的时尚杂志、旧磁带融为一体。老船夫的回头,和女主的目光,呼应了。三峡的原住民在跟过去告别,而巧巧来此也在跟过去告别。
她出现在废墟中,也像是心灵的废墟中。
值得注意的是废墟中的墙壁上有奖状和周杰伦照片。而一开始主角在家中拍苍蝇时,墙壁上也有奖状。这是一种同等的过去。
电影里的电影里的机器人说:我的优点是没有忧伤。
歌声响起:我想回到那座有风的城市。
这是一个觉醒起来的过程,也是坚强起来的过程。就像机器人的觉醒。此间有个小细节,巧巧用标志流浪的矿泉水瓶,为一盆干涸的花浇水。她成为施予者。强大了,善恶反而小了。她成了超级女声。
三峡在跟过去告别,12个区县将被淹没。在类似于美杜莎之筏的悲剧构图中,在类似于列宾油画的宏大构图中,移民们组成一副巨大的面孔。女主在人群中慢慢出现。她也是时间移民者之一,也是告别者之一。
这是盛大的告别。
一个女人在跟自我缺失的过去告别。
一个时代在巨大的力量之下,在跟过去的美告别。告别美。播音中,说大家要欢欢喜喜地。
欢喜就欢喜,不欢喜又咋地。
几句废话。影片的大结局,回到大同。新的大同真是恍如隔世,主角男也讲起了大同话,说我搬回来住呀,最起码家里有套房。风流一代的落幕。展览馆名字变了,莫名其妙有落幕的一代在跳舞,有人在喷雾消毒,荒诞感。但结尾几处偏引人落泪。
有几处煽情,煽情到让人想哭。但我偏偏更欣赏那些平凡的部分。
另,五条人乐队在结尾部分的出现恰到好处。没有五条人,一代风流无人收拾。
<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石囡,电影爱好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文学院第七届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拓跋》,随笔集《造梦者》,少儿科幻长篇《大耳博士的房间》,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拓跋,上马》等。曾获“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银鲸奖”等奖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