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同学们看,这里是青海西宁,倒淌河小学的位置要这么走。这里是西昌,我在的地方。河北大学在这个位置……”日前,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举办四地五校“大手千里牵小手,共上红色科学课”线上主题讲座,教育部“银龄计划”教师、学院荣休教师王永清教授主讲第一课。该学院思政工作品牌项目“红色科学课”志愿服务实践地青海省倒淌河小学、西昌学院、雄安容和金源小学、莲池区第一实验中学与“红色科学课”宣讲团同学共同参加学习。
两年前,河北大学62岁的王永清从地图东端的河北保定跨越2238公里,携妻子前往四川凉山进行支教。来到西昌学院后,他和妻子成为该校信息技术学院的“银龄教师”。他们用心在这片土地扎根。去年7月支教期满一年后,他们又续签了一年支教协议,继续留在大凉山。讲座过程中,王永清从支教地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概况入题,向学生讲述了自己支教的初心与经历,介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红色革命历史,展示了西部地区建设发展的累累硕果,激励学生们继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本次授课另一位讲课者是在青海省倒淌河小学支教的王薪智,今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是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讲课中,他表示一定会在支教岗位上传承和发扬支教精神,以“红色科学课”为桥梁,实现青春报国的崇高理想,勇膺教育强国的时代重任。
据了解,该学院“红色科学课”项目已坚持10年,秉持“红色铸魂,科学筑梦”的建设理念,以红色科学家精神为核心,以科技前沿知识为内容,以大中小学同学为主体,将科学知识与中国科技发展史、红色科学家事迹有机整合,形成“1个前沿知识点+2位红色科学家+3项科学小实验”项目式课程内容模式,致力于助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科学类课程建设,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常态化开展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与科普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夯实科学基础和强烈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项目开展至今,已先后前往5省26县市区开展了科技宣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近10000名中小学生。
“今后我要做好规划好好学习,学习科技,掌握科学技术,长大能去祖国的每一个地方看看,在有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听完讲座,雄安容和金源小学四年级学生任妙可说。倒淌河小学三年级学生彭毛仁青在课堂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王永清老师用很简单但是很深情的话,给我们讲了彝族的风情和西昌的红色故事。我是藏族的一员,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感到骄傲!”
作者:周洪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