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接入Internet的节点,开启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这一年的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正式创刊,也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华西都市报》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勇立传媒融合发展潮头,依托智媒技术,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30年辉煌路,30年新起点。11月26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泸州老窖特曲60版特约支持的“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将在成都宽巷子一号院落正式开展。展览以《华西都市报》30年发展历程为线索,为观众精心呈现五大篇章,观行业之变,看时代之思。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集合新闻摄影、实物展陈、动态视频、艺术装置、AI互动等多种元素,观众不仅能通过观展了解30年传统媒体的上下求索,也能沉浸式参与互动,体验真实媒体制作环节,重回大事件新闻现场,“穿越”黄色报箱,拾取令人怀念的旧时光。

一场报纸的展览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兼具文献性和趣味性?在开展前,记者采访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唐书婷,看看本次展览都有哪些可以“玩转”的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书婷提到,《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是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在策展之前,她翻阅了大量论文,确定了展览的主旨线索,“30岁是而立之年,但我们不仅仅是为一张报纸庆生,而是能通过回溯30年的发展,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媒体行业的迭变、探索、反思、总结与畅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手册内页展示

因此站在时代的格局上,展览规划为五个篇章,分别是蜀地之眼——展示华西都市报30年发展历程蜀地文心——记录四川文艺巨匠口述历史蜀地行走(成都篇)——呈现成都75年沧桑巨变蜀地烟火——还原诗意与烟火交织的川式生活蜀地筑梦——描绘天府儿女不负凌云志、筑梦正当时的新时代画卷

唐书婷认为,经历过报业时代巅峰与跌落,再到探索与转型,《华西都市报》都为当下提供了独树一帜的研究范本。因此在展览中,将有大量有标志意义的新闻事件被重新展示,观众既能看到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实物报纸,也能与新媒体的智能AI互动,“他们会完整感受到30年来媒体的变化,如何记录这个时代,以及如何展望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四川人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家门口的黄色报箱处,取出《华西都市报》纵览天下大事。如今我们站在小黄箱前,拾取的是对岁月的怀念。

唐书婷是外地人,“蓉漂”到成都多年,在策展期间,不少四川本地人向她描述过当年《华西都市报》风行的场景,“许多人告诉我,自己的爸爸或者爷爷都是华西报的忠实读者,小时候都有给他们拿报纸的经历。”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时代,不管是想知道外交大事,还是想了解菜价小事,都离不开报纸。

在展览中,策展团队选择了许多能勾起观众记忆点的事件报道案例,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呈现,以及在“蜀地行走”“蜀地烟火”等篇章中,有大量城市照片展示民众生活。唐书婷认为,在30年历程展示的表面之下,更深层的是与观众的情感链接与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以前听说记者辛苦,做这个展览让我知道,原来记者如此辛苦!”唐书婷告诉记者,她是在美术圈子里成长起来的,在做了这个展览之后,才深刻体会到为什么都说媒体人不容易。

展览现场将设置多处供观众打卡、体验的地方,其中有一处就直接展示媒体编辑室的样子,使用真实设备以及模型道具,呈现记者采写编评、编导摄剪的过程。“观众可以打卡感受媒体人的真实创作过程。”唐书婷说。

在“时光报亭”的装置前,观众穿越回旧时光,与曾经的老物件、老报纸相遇。在“蜀地文心”的重点展陈部分,观众跟随马识途、流沙河、阿来、许倩云、李伯清、谢洪等文化大家的视角,看蜀地文化的灿烂精髓和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晨,许多成都市民第一件事,就是从报箱中取出《华西都市报》先睹为快。 ©朱建国

在展览结尾处,观众还能写下自己的感受,投递进记忆中熟悉的黄色报箱,主办方将选择有趣的留言观众进行采访,并送出精美礼物。

唐书婷最后总结道,很多人会认为报纸的展览是静态偏多的,但本次展览同时还有泸州老窖的赞助与加盟,让展览多了许多“活泼”元素。两大IP都是行业的领军品牌,这种媒体+饮食跨界式的融合展览,将具有极大的张力,因为它们的展陈理念几乎完全不同。

“华西都市报是主流报纸,它是文献性的,泸州老窖在展陈选择上,更多则偏向时尚,所以这次我们做了非常有挑战性的尝试。”唐书婷认为,“华西都市报创刊30年蜀地人文主题展”一定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倒计时1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点一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