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巽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工具厂学习革新活动,员工使用点钞机(1965年)

和小钱打交道较早,和大钱打交道略晚。 所谓大钱,又分单张大钱和单宗大钱。 很长一段时间,10元是最大的单张大钱,那张大钱可以办很多大事,粗粗换算,相当于现在的千元。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鄙人做学徒工,拿18块大洋,好像过的是现在1800元的生活——如今1800元的生活是何等的不堪,而当年18元还略有盈余。 当然今昔对生活的要求大不同了,可那时“大钱”的含金量,至今觉得沉甸甸。 后来“大钱”翻到了100元,起初有点兴奋和新鲜,不过很快就感到大钱的含金量在逐渐缩水——缩水是把双刃剑,一则它的伟力在减弱,一则它的张数在增加。 随着价值的缩水,本人开始不但拥有若干“单张”大钱,也终于与“单宗”大钱打上了交道。

有了单宗大钱,我才真正开始与点钞机打交道,而且频率日益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人民银行员工展示卫星式自动点钞机

记得刚开始和银行打交道时,大伙都是捏着可怜巴巴的几张钞票,从来无需点钞机劳驾。 偶尔远远望一眼翻吐着的点钞机,竟充满了神秘感。 那时的点钞机是个大家伙,机身甚长,极其笨重,数字的显示不像现在这样液晶显示,而是另配一个计数器,时钟式的。 由于“大家伙”的外观,这个先进武器看上去就特别贵 重。 这个贵重武器还不太容易掌握,员工需要参加学习“革新活动”,并且小心谨慎地对待之,掌握好规定动作的一招一式,才能摆弄这大家伙。 那年头有幸享用这神秘家伙的,都是一些大单位,和平头百姓基本无干。 不过尽管点钞机的速度很是了得,我还是看到银行员工对它将信将疑,一定要用手工再次清点才安心。 员工的点钞水平堪为一流,曾经被我们多次模仿,终有画虎类犬之感,难以企及。 后来有银行工作的亲戚告诉我,他们的这一招是硬生生练出来的,新员工入行先要用所发的“练功券”苦练,不练出绝技是不能上台面的。 不知这些“练功券”现在是否还有? 假如已经取消,建议赶紧搜罗若干,存入银行博物馆,见证银行发展史。 不过我相信,既然吃银行这碗饭,如今“点钞绝技”还是必不可少,类似的“练功券”或许换了装扮,还会存在,只不过“要求”上,不会像以前那样非得练成“铁板功”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点钞机就渐渐瘦身了,一直瘦到如今的小巧玲珑。 不但有一目了然的液晶显示,还有判别真假的验钞功能。 操作之简便,哪里还需参加什么“革新活动”,几乎就是“傻瓜点钞机”,人人会用。 现在不要说在美轮美奂的银行大堂,就是在小摊小贩的档位里,都蛰伏着它们的身影。 如同手机和电脑之于妇孺——当年神秘的奢侈品如今都成了寻常人家的日用品,又何独点钞机!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