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田
金融历来被誉为百业之首。中国近代金融业也在历经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荣后,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馈赠。
当城市金融遇上历史建筑,又会擦出怎样的故事火花呢?【阅建筑·越金融】用崭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上海金融历史建筑,讲述渐渐湮没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约,亦可阅;历史可读,更耐品。
公平大楼:原上海国民银行旧址
地址:滇池路81-85号
欧式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公平洋行于1922年建造,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一层爱奥尼柱式装饰,二层多立克柱式装饰。原上海国民银行曾设于此,1956年8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建国后为上海边防检查站使用。
乱世中衍生的地产业
汉璧礼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很多外资企业来到上海开办洋行、银行等,上海经济发展迅猛。1853年小刀会在上海发动起义,为躲避战争,大量华人涌入租界,原本“华洋分居”的格局被逐步打破,土地和房屋迅速升值,竟不料由此开启了一场近现代上海的房地产战争。
1853年9月,英籍商人汉璧礼(Thomas Hanbury)来到上海,与威廉·克兰普顿(William Crampton)、托马斯·克里斯蒂(Thomas Christy)、查尔斯·普兰(Charles Pullan)合伙开办汉璧礼洋行(Hanbury & Co.),中文名“华盛”,主要从事生丝和茶叶贸易。1855年10月,吉姆·克兰普顿(James Crampton)加入汉璧礼公司,汉璧礼洋行改名为克兰普顿汉璧礼洋行,后来汉璧礼与克兰普顿发生矛盾,1858年克兰普顿汉璧礼洋行宣布解散。汉璧礼和弗雷德里克·宝威(Frederick Bower)合伙成立宝威汉璧礼洋行(Bower, Hanbury & Co.),即公平洋行,新行扩增业务至货币贸易及棉花经纪。昔日上海有名的公平路码头以及公平路即是以他们公司的名字来命名。
小刀会起义前,租界内数家洋行以贩卖鸦片为业,在这种形势下,包括公平在内的众多洋行改行干起了房地产。一时间,租界之内开发商林立,他们不再建造小木屋,而是改建两三层小楼、砖木结构的“石库门”。1861年法国驻沪代理领事爱棠感慨:“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的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地皮价格抬得很高,最初每亩地卖200两已经被认为很贵了,现在即使卖1200两,买主还是争先恐后。”
地产大亨的第一桶金
“公平洋行代理英国皇家保险公司”1919年印行月份牌
汉璧礼抓住契机,以低价大量出租地产,前后总计约460余亩,一跃成为上海开埠早期的大地产主。1871年,汉璧礼离开上海回到意大利后,将有关土地买卖、房地产交易、房屋租赁等业务,全部交由经理人或公平洋行负责。1922年,公平洋行在仁记路(今滇池路)租地自建新屋,次年元旦启用。大楼由公平洋行地产部美国建筑师邬滕(G. O. Wootten)设计,建筑高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欧式古典主义风格。公平洋行地产部在此办公,主要经营各类房产买卖租赁。《上海房地产志》1953年全市15家外国经租商简况表中,公平洋行经租房屋446幢,房产面积61609亩,排名第7。
在房地产经营模式上,和早期房地产商不同的是,除了土地交易、房屋买卖等房地产投资活动外,公平洋行还专门设有经租处,主要负责出租房屋,收取租金。有钱的华人可以把一所甚至多所楼房一次性买下,再分租给没钱的华人。除了收取房租外,公平洋行还有另外一种经营方式,即租地造屋。租地造屋是指,拥有土地的洋商将土地出租给华人,租期为10年或20年,每年收取一定租金。待到期满,土地连同地上的房屋一并归还原业主,从中获取巨额暴利。
有了资本的积累,公平洋行业务范围迅速扩大,还兼营保险代理业务。民国初年,公平洋行代理英国皇家保险公司,之后代理处升格为远东分公司,公司设在今公平大楼所在地,主营水火险。
1881年,公平洋行开办公平丝厂,资本白银10万两(总股数1000股,每股100两),雇有男女洋人技师,雇用中国女工约1000人。各种丝车、机件均从法、意两国购买,并将法国和意大利的先进缫丝技术引入中国,生产专供欧美丝织业使用的商品质生丝。2012年,上海市民在天潼路814弄待拆迁的旧屋前发现了一块条石(上图),上刻“1881,LOT1358和RHA”“公平行”字样。经研究人员确认,该地址为公平丝厂旧址,而这块条石的确是当年的公平洋行地界碑。洋行竖界碑,表明的是对这块土地的唯一使用权。可见当时的外国洋行已不满足于圈地划界,其进一步蚕食华界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地下皇帝的国民银行
杜月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国列强疲于战事,华人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此时的沪上闻人杜月笙,与黄金荣、金廷荪(后来加入张啸林)组建起“三鑫”公司,表面经营房地产,实则经营鸦片贩运。在杜月笙看来,自己虽然生意做得不错,赚了不少钱,但是自己出身青帮,无法融入上层社会,而且上海政局动荡,鸦片生意能做多久还是个未知数。于是杜月笙便下定主意,决心向金融业进发。
1922年11月3日,杜月笙与张文彬等人共同发起创立上海国民银行(全称为上海国民商业储蓄银行),行址最初位于中正东路朱葆三路(今延安东路溪口路)口,成立初资本为国币25万元,分作12500股,每股银圆20元,并由财政部核准注册发给银字第六号营业执照。1938年春增至法币50万元。1938年冬受战事影响,暂停营业。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27日迁址仁记路81号公平大楼恢复营业,由上海五丰钱庄经理张梦周担任董事长一职,总经理赵复初,并增资至法币5000万元,每股20元,领有财政部银字一三八一号执照。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藏一枚国民银行股票(见上图),发行日期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七月七日。此枚股票股东杜月记,编号是第贰号,从股票背面领取股息时所盖印鉴,可知此只股票的主人正是杜月笙。股票股数为500股,金额约1万元整。该行时任董事长张文彬,董事周桂笙,经理刘紫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针对长期以来缺乏管理的上海房地产业开展整顿,逐步形成系统的公有房地产体系,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处统一调配和管理。国民和中孚一起被纳入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1956年8月起,公平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1958年11月,上海边防检查站机关办公点迁入公平大楼。21世纪初,公平大楼经置换改为曼哈顿(外滩)商务酒店。该楼201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如今,公平大楼已纳入外滩“第二立面”修缮保护和更新计划,未来在保留原始风格、框架结构情况下进行最大规模修复和装饰装修。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