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整那些大词啊,对于叶先生的过世,我是有些悲伤的。我也不晓得,我是否有资格去纪念她,是否有资格说一些,关于她老人家的话。可站在一个曾经的受益者角度,我还是想说两句。我想从两个角度说说我的感受。

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只有一人可以与叶先生的品德媲美。那人是谁呢,就是我们村里的一位老人,是我小时候的,我们村里,一位公认的长者。到我快成年的时候,这位长者就去世了,我却对他老人家印象极深。主要有这么三件小事:其一,他的许多做法儿,很像于东来,本来是大家奉养他的,他却反其道而行。

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那些好处,又以礼品的形式,还给了老百姓的孩子们,他教他们读书,教他们认字,有生之年,使他们有向学之心,有凌云之志。这也特别像叶先生的捐款,她不在意,捐了也就是捐了,可惜,世人偏偏拿这些事儿来炒作,让先生反感。在她看来,追求道,远比追求名利重要。

其二,那位老人经常带我们去做公益,去修路,去植树,他都是自掏腰包,修出的结果,种出来的树又无偿捐赠给大伙。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感召别人,并不是用说辞来的,而是要用实际的行动,你心里有,你着手去做,比什么都重要。叶先生也是一样儿,他用一生去给你讲诗歌,讲中国文学之美,让你在完成稻粮谋的同时,去追求生命的大道。

去追求那些美的东西。有没有觉得,叶先生讲诗歌,有一种,你依偎在老娘的怀抱,跟学唱歌的类似感?艺术可以影响人,美的东西可以感染人,大道可以引导人,唯其如此,人才是有灵魂的,你的生命与灵魂才是得到浸润的。而绝不是,干瘪瘪为人,生而为人,却一世苍白。为了别人也好,为了艺术也好,总之,你都不是一个孤独的状态,灵魂怎么丰饶?这是个问题。

其三,世人皆爱标签儿,唯独大先生不会。我见识到的这二位长者,他们不会给人贴标签儿,世上的孩子有教无类,只要你乐意,愿意受教,便总能有所收获。不用等级,不用异化,不用分别的去对待每一个灵魂,像这样的人,其实是高尚的。他们超越了一些世俗的价值,所以他们会变得不同,而那种不同,又不是刻意为之的,让你觉得慈祥安静。

世上的人,他们大多数心不能安。道理何在呢,其实就在于,他们的肉身与灵魂,每时每刻都在喧嚣当中,他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亦没有办法去感受大先生所传授的那些。也因此,世上有那么美好的东西,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世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遗憾二字。你改变不了,先生们更改变不了。

而大先生们的魅力也恰在此,他们从不会抱怨环境,他们只是修自己的那颗心,吾心安处便是故乡。而故乡是什么呢,是让你心灵静息的地方。而世人呢,刚好相反,他们执着于对错,他们急于分辨,哪个是对,哪个是错,他们从未想过,可能他们所讲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执着于对错,其本质在于,执着于分别心。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容不下,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同的人,他们容不得,那些不赞扬不称颂他们的人。不知好与坏,善与恶,标准的丧失亦是审美的缺失。那些没有思想 ,没有情怀,没有追求的,内心无比空虚的人,他们居然是精英。

这让人觉得可悲又可怜。为什么真相离我们很远,因为我们太急着做判断,急着做结论了。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另一场自我维护也就开始了,因此,我们没有改错的机会,即使有,自己也要将其掐灭。这也是失标的一种。

从这个角度讲,叶先生是始终坚守内心的人,她过完了没有遗憾的一生。叶先生一生弟子众多,却没有听说几个,名声能够超过她的,道理在哪儿呢?道理在于,学问从来不是纸上得来,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状态,也不是谁讲给你听的。你内心坚守什么,最终也将迎来什么,人只有按自己的本心而活,可能才会有所谓真正的出路。

对于叶先生,我有那种,从大树的枝叶缝隙当中,窥见光的感觉。高山仰止,似乎只有叶先生这种人,才真正给人一种沉实,厚重的观感,如果我要做学问的话,我要找一个参照对象,那一定是类似于叶先生这种人。我以前说过,文章你自管去写,就像人造出来的一场小雨,你不会知道,润了那根儿有缘分的草,可不管是谁,那都是一场功业,一场造化。

叶嘉莹先生千古!

欢迎公号加星标,点赞,转发文章。风高浪急,大号已经接连多次被删文,请立即关注备用号以防失联,还可添加作者微信号3052101,切勿重复操作。图片引自网络,侵联删。

诚意要赏,可扫下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