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红得发紫的王朔,是位绝顶风流倜傥的奶油小生无疑,乍一见面,竟是位身材微胖、留头短发的硬汉形象,就觉此人颇有些玩味之处。
王朔扬名,得力于他的小说。《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橡皮人》、《顽主》、《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一点正经没有》、《编辑部的故事》、《与人合作》、《过把瘾就死》等力作的推出,牢牢吸住了大批少男少女的心,使他如同歌星、影星一样,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红极一时的新闻人物。
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凡有书店、书摊、报摊的地方,都很气派地挂起了王朔的头像,摆满了王朔的作品。最令读者叫绝的是,出版商们都把王朔看成一棵摇钱树,诸如《王朔精语妙言》、《王朔作品精彩对话录》和《王朔语录》等小册子,均以最快的速度抛向书市,成为年轻人的抢手货。短短一年时间,王朔就有6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且书的印数也急剧上升到10万册,有一部书竟印到100万册,使很多纯文学作家惊叹不已。
王朔一走红,大报小报的记者络绎不绝,各地邀请讲课的应接不暇。10月中下旬,王朔被请到大连讲课,好客的大连人竟不惜代价,慷慨地搞了个王朔一条街,挂王朔的头像,售王朔的书,讲课费两千元,尚不包括王朔的两个经纪人在内的往返机票。还有些影视导演找王朔担任男主角,要拍片子。这一招对王朔颇具魅力。王朔小时候就做过演员梦。他跟着导演去试镜头,一看那么多灯光对着他,就特不自在。他天生最怕“重复”,可试镜头偏得一遍一遍地把动作做到家,弄得他满身的骨头都散了,加上他的嗓子又不好,属鸭嗓子,所以这辈子演员肯定是当不成了。演员当不成,他就写剧本。不久前,法国一家影业公司高薪聘他写一部以西方社会为背景的电影剧本,由中法各出一名演员担任男女主角,机会很难得,弄得王朔苦恼了几天,终因不熟悉西方社会生活而未能下笔。
王朔总是我行我素地活着,不怕别人说他什么,还写他的小说。他总把写小说叫做写字,随随便便一写,就能狠狠地引来一批读者,于是,读者都叫他“侃爷”,知道他特能侃。
王朔果真特能侃吗?这得问问圈内人。老编辑家章仲锷(原《中国作家》副主编)是第一个发现王朔这个苗子的人。王朔的处女作《空中小姐》就是由他当的责任编辑给发表的,还有文学批评界权威人士雷达,他们都认为,王朔绝不是位善侃故事的能手。连王朔自己也承认,他属那种条理不太清楚的人,结构作品的能力很差,叙述语言一般得不能再一般,描写背景,好用定势的成语,讲故事讲来讲去,连自己也讲得稀里糊涂,不知该讲哪了。《玩的就是心跳》写到最后,他本人也搞不清整个故事的谜底是什么了。写处女作《空中小姐》时,不会编故事,不会结构作品,全靠扎实的素材,写9万字,几乎成了素材的堆砌。本想围绕三个人,写出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没想,这玩意儿坑人,全把任务类型化了,写好几条线索,最后收不住摊子,改来改去,不得不参考一位美国作家的《爱情故事》,把稿子顺了一遍,只保留一条爱情线,变成了三万多字的中篇。王朔说,咱不抄语言,抄点结构也行。
那么王朔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是语言,是绝对天才的人物对话。他的语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一种需求,一种社会心态,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他很会从人们的口语中吸取新的词汇。一个新词汇刚落在尘土里还没及提炼纯净,他就捉住了。他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原住京郊,说普通话。中学时,语文很差,病句连篇,缺少严格的书面语训练。后来写小说,感觉吃力,便改用口语语言写作,专心于学北京话。他认为《红楼梦》就是北京话的小说。用口语写小说,最容易写出生动性。
王朔一干上文学,就辞了职。可他不承认他辞职是为了写作。他原在单位当推销员,月薪只36元,但他有帮很好的哥们儿,当时只认准一个理儿,辞了职肯定比现在活得好,不辞职,这辈子完了。他现在最感兴趣的是他自己。他说,与其挖掘别人,不如挖掘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包容全体的,揣摩透了自己,就可以写别人。王朔说,他以前的无耻是没限量的,现在感觉是有限量的;原以为他的善良是有限度的,现在感觉是无限量的。
有人说,王朔最感兴趣的东西,除了他自己外,就是小说中的那些无业人物。这点,王朔不否认。他全写他们下班以后的事,自认为交代不交待职业没关系。看王朔的小说,你很难把他笔下的人物归类到某一个行业里去,他重在表现
人,绝无生产过程、英雄事迹或广告词之类的东西掺杂在作品里。或许,这也是读者喜欢王朔作品的一个原因吧。
王朔是个怪人。他读一本书总是慎而又慎地加以选择。世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他声称他读的名著很少。他认为每个人最初都是一张白纸,书看多了受别人的影响,而摆脱这种影响比接受这种影响更费劲。
他说,有些书一辈子不看,不见得就写不了东西。前人能想到的、外国人能想到的,我们也能想到,不同的只是语言的风格罢了。托尔斯泰那种古典式的书面语言,看起来就很费劲。
王朔是个聪明人,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认为现在的公证特别不讲道理,你讲道理就会陷于平庸。于是,凡大报小报的记者来访,他都拿出一副很有观点的样子,说点极端的话,这样一来,社会哗然,舆论也很热闹,效果很明显,书
的印数急剧上升。
对于小说的社会效果,王朔认为:长期以来,我们把文学的功能看得过高,好像文学就应该陶冶情操,这是偏见。长期没有好作品出现,毛病全在这。他说,我的小说谁看了要犯罪,那是他自找的,让我说,有人看了我的小说还学好哩。有些人把《毛选》学得熟透,不也有犯罪的?你找我,我找谁去?看篇作品,就看你偏重于理解哪方面了。
最近,王朔接到民政部通知,说要奖励他,因为王朔为退役军人做出了贡献。
看来,人一旦扬了名,真是红得发紫,不可收拾了。
(原载《语文报》1990年12月13日)
【作者简介】
程莫深,本名程正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获“人民文学.贝塔斯曼”杯文学新秀特等奖、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现居陕西西安。
在多家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等作品百万余字。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等多个选本。
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等5部。
多部作品曾引起评论家热评和专题研讨。中央电视台、《文艺报》《中国青年报》《青年作家》、人民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作家网、中诗网、中华艺术网、中国文学网、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纽约商务传媒》等国内外80多家媒体,对其创作成果作过报道和评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