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今年以来,吉林市围绕工伤防治、纠纷调解以及鉴定和待遇办理等工作,全链条优化工作流程,全方位提升服务质效,以“五化”措施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筑牢工伤权益保障。

源头防治“精准化”。吉林市人社部门组织工伤预防专家进企业、入工厂、下工地,“望闻问切”查隐患,“对症下药”实现源头防治。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市工伤事故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创建工伤事故数据分析体系,基于工伤事故数量、企业系统性风险、职业病数量等多个维度对工伤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定位重点预防企业。

核查认定“规范化”。进一步优化工伤认定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期限,减少申报材料,方便群众办事。同时,加强对工伤发生率较高、受伤部位有争议等情况的实地调查取证,与医保、应急等部门联动,加大数据核查,工亡调查核实后提交局党组研究审议。全面梳理防范工伤认定风险隐患,制定完善20余项制度,有效保障基金安全。

平台建设“数字化”。依托全省工伤保险一体化平台,发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协同作用,打造一体化一站式办公环境,保持与全省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数据同步。在工作流程上,坚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业务全流程实时记录、即时交换、相互核验、精确管理,实现工伤申报一网提交,一次办结,“足不出户”完成工伤认定和鉴定受理,全面提升工伤保险工作效率。

矛盾调解“前置化”。探索建立工伤认定案件受理前调解机制,通过“调解+普法”化解劳资双方矛盾,避免职工认定后受累于诉讼维权。全年认定前调解工伤争议纠纷13件。通过与法院和法律顾问开庭前“问诊把脉”、沟通会商,成功化解4件工伤认定诉讼,避免行政败诉。

鉴定服务“便民化”。创新推出上门鉴定、远程鉴定、家门口鉴定等服务形式,逐步建立线上劳动能力鉴定咨询服务地图,让工伤职工能够就近获得清晰的办事指引,逐步实现工伤鉴定申报“零跑动”年初以来,共为20余名行动不便职工提供远程或上门鉴定服务。全年鉴定1500余人次,信访量和争议量较常年同期下降70%。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万双

编辑:梁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