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一些美味佳肴不仅能满足味蕾享受,还是某种身份地位的象征,鱼子酱就是这样一种食材。
素有“黑色黄金”之称的鱼子酱,夸张时一勺价格比肩一辆法拉利,每32盎司售价高达23000美元,却不乏无数老饕追捧。
讲究之人,会将鱼子酱放在手背,品尝体温烘焙后的绝佳风味。但现在,品尝鱼子酱不必如此繁琐,只要你想,配着馒头,就着米饭,也是完全OK。
鱼子酱,曾经的“顶流”,如今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打开某橙色软件,10克/罐的鱼子酱低至79元,品质并不LOW,不少是米其林餐厅标本。
而这一切背后,少不了中国培育技术的出手。
鱼子酱之所以贵,贵的不是本身风味,而是其数量稀缺性和技术门槛高。
就像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x”一样,也不是所有鱼卵都能被叫作鱼子酱,只有鲟鱼、鲑鱼等鱼类的卵才符合标准。
因此,野生鲟鱼成为重点捕捞对象,但一条欧洲鳇鲟从幼年到成熟产卵要15~20年,自然生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工捕捞,鲟形目下有近27种鲟鱼进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循环往复之下,鱼子酱的价格一路高涨,走上天价神坛。显然,“物以稀为贵”是恒久不变的定律,想当初阳光葡萄走热水果市场时,也因为种植面积稀少,培育技术不成熟,一度飙升到500元/斤。
食品市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生科等前端领域。比如“派松维”类线粒体衰老干预技术,尽管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教授的科研坐镇,但受到原料提取技术的限制,价格一直处于2w/克的高位,这一焕活机体能量、提振精力的技术成果一度无法共享。
既然野生捕捞的路行不通,那就开辟人工。
2000年开始,全球约有30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人工繁育鲟鱼技术,中国正是在此时蓄势待发,冲向技术高地。
浙江衢州靠着乌溪江的天然水质,建立占地700余亩的鲟鱼加工中心,聚集各类品种、年份的鲟鱼,采用全自动化设备喂养。此外,往日繁琐的取仔、分级、拌盐等工序,如今只要15分钟便可以完成。
如今,不仅浙江完成鱼子酱培育的技术蜕变,四川也在“火力全开”。四川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将鲟鱼的怀卵量由12%提升至15%,一度达到18%。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鱼子酱出口国,年产量约10万/吨,养活了全球60%的市场。根据相关报道,就连世界大厨亚伦·杜卡斯名下的餐厅,也使用来自中国产地的鱼子酱。
除此之外,我国基地养殖的鲟鱼不仅可以制作鱼子酱,鱼肉、鱼骨等其他部位也都是“宝藏”,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地,部分餐馆居民将购买的中国鲟鱼肉打造成当地特色菜。
综上来看,中国技术的参与,真正实现了鱼子酱的“降本增效”,利好于民的同时,也吸引其他厂商进行国际合作。前述“派松维”类缓老科技背后企业bioagen,通过联合中国科学家优化Mitolive靶向技术,放大清除老旧细胞,稳定代谢循环的缓老效能,并在天猫、京东平台取得不错反响。
京东商智、谷雨大数据等统计报告显示,价格稳定在4位数的派松维,以阶梯式上升趋势辐射国内一、二线城市,部分平日感觉精神萎靡的35-65岁群体,重新获得能量,有人向健康顾问反馈“工作日打瞌睡次数变少,一天活力满满”,也有人在后台评论分享“面色红润,精神爽”的喜悦。
同样,跌下价格神坛的鱼子酱,也给广大吃货们带来味蕾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有厨师对鱼子酱进行了中式改造,将其和片皮鸭、小笼包等传统美食结合,一口下去,不仅有鱼子酱本身的咸甜风味在口腔“绽放”,还有片皮鸭的酥脆和肉馅的Q弹直达上颚。
目前国内很多传统菜系餐厅都将鱼子酱纳入菜谱之中,比如淮扬菜系中的蟹黄石榴包配鱼子酱,粤菜中的脆盏鸽松鲟鱼子酱,都让食客们食指大动。
当然,我们可以相信,随着中国技术的发展,今后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国人都能享受到类似“鱼子酱自由”的福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