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吵架冲突型家庭土壤
在家庭的舞台上,当谈及吵架,往往夫妻之间的争吵最为常见。许多夫妻甚至毫不避讳孩子,就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除此之外,与老人的争吵也时有发生,诸如婆媳大战,或者与自己父母的矛盾冲突,甚至采取冷暴力手段来处理家庭关系。
案例:全职妈妈丽莎的童年便是在这样充满硝烟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她的母亲常常伴随着哭泣、悲愤,对父亲的责骂声不绝于耳。原来,丽莎的爸爸生长在一个奶奶强势、爷爷弱势的家庭,妈妈自嫁入这个家后就饱受奶奶的无端欺负,而爸爸却选择沉默以对,不敢言语。
这使得妈妈极度愤怒,一度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当看到两岁的丽莎时,妈妈出于不忍孩子失去母亲才勉强留下来,而这却成为了日后她愤怒的根源。
每当回忆起被奶奶欺负时爸爸的软弱,妈妈对爸爸的抱怨、指责和谩骂便如潮水般涌来。爸爸大多时候选择不理会,实在忍无可忍时才会回几句难听的话。妈妈无法接受,愈发觉得委屈,又无人倾诉,便拉着年幼的丽莎哭诉:“你知不知道我都是为了你,才继续留在这个讨厌的家。” 一边哭泣一边咒骂,情绪完全失控。
可怜的丽莎,年幼的她既不知如何安抚妈妈,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妈妈一起哭。那充满无力感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丽莎逐渐养成了一些特殊的性格特质。她开始体谅妈妈的辛苦,努力让自己变得乖巧懂事。为了不让妈妈操心,她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需求,无论是对亲密还是依恋的渴望。从小到大,她对妈妈总是报喜不报忧。她深知妈妈为了自己留在这个家中受尽委屈,所以一定要努力争气,让妈妈觉得留下是值得的。
她做事总是力求完美,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以让妈妈放心。为了与妈妈站在同一阵线,她还会有意无意地疏远爸爸。
然而,这些童年养成的习惯在她成年后,却在工作与婚姻中给她带来了诸多困扰。在工作方面,儿时通过对妈妈察言观色而养成的 “要懂事” 的习惯,致使她成年后在工作中难以拒绝他人,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生气与愤怒。
儿时追求乖巧、懂事、凡事做到最好的心态,让她成年后在工作中事事追求完美,做不到完美宁可不做,做事畏首畏尾,害怕失败,害怕他人鄙视的眼神和负面评价,在很多机会面前不敢主动承担,除非被逼无奈。
在恋爱婚姻上,丽莎也曾深受父母吵架的影响。她一度认为婚姻充满不幸,甚至拒绝谈恋爱,觉得恋爱是浪费时间。后来虽阴差阳错遇到现在的爱人,但在婚姻中,她的拘谨与自我束缚依然明显。
她时常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日子久了,委屈和压抑的情绪便如影随形。每当两人发生争执,她除了沉默便是逃离,因为她缺乏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童年没有从父母那里习得处理冲突的模式,长大后面对冲突依然无助。
在婚姻的前十年,爱人因工作需要经常喝酒,且喝醉后常胡言乱语,劝说无效的她只能选择拿上钥匙出门躲避。直到进入母亲大学学习后她才明白,这其实是自己掩饰无力感的一种方式。
神奇的是,当她在讲师班通过郝老师的解析,开始理解并接纳爱人喝酒这件事后,爱人喝酒的次数和量反而逐渐减少。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父母带给她童年的那些执念才慢慢松动,让她多年被束缚的心灵逐渐感受到自由与绽放。
那么,吵架型的父母会留意孩子的尊严与感受吗?显然不会,若他们留意,便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其本质是根本没有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在这样吵架冲突型的家庭土壤中成长的孩子,又会 呈现出哪些特性呢?
其一,孩子身体感知不灵敏,情感麻木,对一切漠不关心。长期处于冲突环境中的孩子,会用麻木来代替痛觉,正如常言所说 “痛轻麻重”,当陷入情感麻木状态时,问题已相当严重。
其二,会以争吵冲突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难以学会求同存异,一旦他人与自己观点不一致,便习惯性地采用争吵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三,缺少关注他人及自我关注的能力。家庭的争吵让孩子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也忽视了自身内心的需求。
其四,安全感缺失。家庭的动荡不安使孩子内心缺乏稳定的安全感,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
其五,成年后无法处在争执的状态里,不自信,宁愿妥协、逃避,都不愿意跟别人冲突,害怕冲突,极易产生无力感,面对权威时不自在,取得成功时无法坦然接受他人的肯定与赞美。
孩子为了适应父母的争吵,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情感麻木、无所谓和冷漠,对冲突和矛盾充满恐惧。这种家庭土壤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整个生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呢?
无论是忙碌冷漠型还是吵架冲突型家庭,都会让孩子内心孤独,渴望被爱却又害怕接纳,渴望改变却又无从下手。
首先,一个人要有全局眼光,追本溯源,回顾过去发生的一切,客观认知。要明白自己也曾是孩子,也曾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当时的自己无从选择。
此外,要学会释怀。成年后的种种表现,如早恋、孤独、害怕、自卑等,并非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父母构建的家庭环境。不必自责,要理解自己当时的麻木、冷漠以及向外寻找能量来自我完满的行为。
意识到此的父母又该如何自救呢?要原谅自己,感谢当时自己的一些应对方式,比如逃跑,虽可能难以争取到自身权益,但也保护了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太过辛苦。明白这种特性后,便可增加自身的选择性,拓展更多可能性。
除了原谅自己、努力学习成长外,最为关键的是要接纳自己的父母,原谅他们曾经的忙碌与争吵。给予自己和父母化解矛盾、彼此靠近的机会,这样会发现自身能量缓缓流通,内心更有力量,也不再害怕。因为那是自己来时的路,虽无法改变过去,
但在未来的时光里,我们可以选择为自己编写幸福的剧本,为当下的孩子构建健康的家庭土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