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注技术研发的教授+专注商业运营的科技园=合伙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环交大”、“环同济”到“环上大”,最初围绕主校区形成的“环大学科技园”,正“多点开花”发展为“环校区科技园”。11月26日,上海大学“科技创新周”百项科研成果展演。在宝山区、嘉定区、静安区均拥有校园的上海大学形成不同特色的“环上大”,让老师们骑着自行车就能把成果转化。

对于高等学府,如何把基础理论突破的“最先一公里”,与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贯穿起来?从“环斯坦福”的IT生态链,到“环硅谷”的名校地带,大学与产业难分彼此、相互成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也从“政府圈地+盖楼+招商”的传统运营模式,变为“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溢出”的创新策源模式。

上大“五五战略”的“五朵金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大“五五战略”的“五朵金花”。

环上大科技园(宝山)的模式,便是一条等式:“专注技术研发的教授+专注商业运营的科技园=合伙转化”。在上海大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上,副校长张建华透露,环上大的宝山园最近3年来孵化落地603家企业,园区企业注册资本超36亿元,企业累计获得社会融资超8亿元。目前,这里正在建设环上大概念验证中心,开放1200平方米免费空间,实施“技术验证+商业验证”,助力走好成果转化的“一公里”。

与此同时,上海大学科技园(嘉定)正打造校地合作的千亿级产业园,科技园总部累计入驻企业1000余家,园区入驻企业累计产值超150亿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孵化51家高新企业、18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而上海大学科技园(静安)构筑“科创+文创”产业新高地,累计注册企业1400余家,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其他为光机电、新材料、环保、影视等。

上海大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达成多项校企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大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达成多项校企合作。

作为“兄弟园区”,在老校区之外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零号湾”正在这里按下快进键。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作鹏在上大透露,截至目前,“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已投入使用的科创载体超60万平方米,其中宁德时代研究院等载体近期将陆续投用。“预计到2026年,区域内还将完成新建80万平方米载体,而到2030年,区域内将建成总计约200万平方米载体。”“大零号湾”区域内现已集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其中“交大系”科创企业占比高达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士工程院院长杜比(右一)向担任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蒋庄德院士赠礼。

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转化也可以跨国甚至跨洲。在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智能感知芯片技术分会场上,由上海大学与瑞士工程院院长贝努瓦·杜比(Benoît Dubuis)院士团队联合共建的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致力于通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前沿技术和生命健康需求的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研究院以智能感知芯片为核心,重点聚焦健康检测、疾病诊断及柔性电子材料等领域,开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外方导师查尔斯·罗瑞教授分享前沿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方导师查尔斯·罗瑞教授分享前沿报告。

科技成果转化“见物也见人”,其过程也是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部市共建的上大微电子学院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特别邀来癌症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技术专家、西班牙Gipuzkoa国立研究院查尔斯·罗瑞教授,以及医疗机构与产业界导师参与,通过强化实习实践,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提升创新能力,解决从样品到产品的复杂问题,展示出学界与业界协同育人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