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不像真实的自己了”。当过一段时间“网红”医生后,某三甲医院的一位专家直言,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医学网络科普号上,自己只是短视频脚本的演员,而操盘手是一手孵化账号的专业运营机构(MCN公司)。这种困惑与纠结,道出的是不少同行的心声。
这些年,社交网络平台空前发达,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医学常识、健康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刚需,迎来了流量风口。据某平台《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每天约有2亿用户获取相关内容,过去一年该平台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新增科普视频370万条。然而,一边是医学科普门槛大幅降低,健康常识走向大众,另一边则是信息芜杂难辨,伪科普盛行,极具误导性。更有一些主播,穿上白大褂讲段子、忙带货、乱擦边。种种行径,完全是流量思维、低俗套路,没有半点专业含量。
网络配图
一些挂着医生之名的账号网红风满满,这是因为,其背后本就是“网红制造商”。媒体调研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医疗内容板块,由MCN公司运营团队代持和经营账号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机构甚至同时运营上百个“产品”。他们深谙网络运行逻辑,熟稔网红打造模式,从包装人设到文案策划模板诸多,对哪里有爆点、怎么戳痛点可谓轻车熟路。他们找医生合作,镀上了专业光环,但在一切以商业变现为目标的情况下,又很容易跑偏变质。如那位专家所控诉的,账号的“管理权不在自己手中”,既无法与患者直接互动,也不能实现严谨科普,感觉“被利用”。
如今,医学科普短视频正在重新洗牌。一方面,行业监管在进一步细化、收紧,大量无资质的从业者被清除出局。数据显示,仅今年8月,某平台医疗部门就处理同质化视频3.7万条,并对1711个违规账号实施了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处置。另一方面,一批创作者经历种种之后,或主动疏远“网红制造商”,或选择审慎离场,回归线下耕耘主业。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医学科普短视频赛道正在进入“2.0时代”。如今的流量催化剂,决不是博眼球“打造网红”般简单,而越来越依赖优质内容的输出。如结合社会时点、公众关注点,9月开学季宣讲孩子体育课,大热赛事期解释运动员体态等等。把医学知识讲得严谨又平实、有趣又透彻,大家自然爱看、想看。
“既然初衷是传播健康知识,那粉丝有390万还是400万,播放量有5万还是50万,没那么重要。”一位“大V”坦言,自己也曾有过流量焦虑,但更明白作为医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回归科普“上线”的初衷,让医生安心做好医生,医学科普才能更纯粹。
来源:人民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