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统化教育活动的专业机构,学校的教育活动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代发展也必然会导致学校形态的更新变化。
近年来,“未来学校”成为国内外学校变革的热点词汇。随着技术重塑学校形态和教育范式的转变,人们开始认识到,未来学校不只是教育信息化和各种技术在传统学校架构上的叠加,而是会带来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革新和流程再造,将驱动存续了几百年的现代学校结构进化。
重新设计学校以应对未来挑战已成为各国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例如,美国在1996年提出未来教育计划,并于2006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即费城未来学校,学校里没有纸、笔和课本,学生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
随后,俄罗斯开展未来学校项目、新加坡开展“智慧果2015”项目、芬兰开展“FINNABLE2020”项目、日本开展“超级高中”计划、德国举办“MINT友好学校”等,世界范围内Alt School、虚拟学校、D-school、STEAM学校等学校新形态不断涌现。
北京师范大学一项关于未来学校的研究显示,未来学校建设包含三层境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与学方式、学习空间、教育理念、组织管理等六个维度。
课程体系
◆个性化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需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一人一课表”的中高考教育改革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
未来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从丰富性角度入手,充分考虑兴趣驱动和个性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家庭特点等选择课程。
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认知程度划分,构建符合不同认知阶段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性格特征。
◆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未来学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未来的人需要具备解决未来社会不确定、复杂问题的能力。
有研究者提出,未来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性、责任感等变革性素养和全球公民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等关键技能,未来学校的构建必须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曾提出,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融入社会的关键是不能把知识、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分割。
因此,未来的课程内容要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整合
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首先要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整合:
①学科自身的整合
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基础,与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
②跨学科的整合
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仅借助单一学科无法得到解决,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为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手段,有助于促进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
③社会资源的整合
将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成学生的教材。如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等资源与学校课程相整合,一方面可以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学校教育投入的压力。
④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
线上线下资源相互补充,学生既可以选择线上课程,也可以选择线下课程。
教与学的方式
◆私人定制
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主张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未来的教与学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最喜欢、最适合、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学习系统将越来越了解学生,使“私人订制”学习模式成为可能。
◆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是促进学习高效发生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依据“情境”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技术提供学习情境为主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易被学生接受的情境式学习模式,从而增强学习体验、促进知识迁移。
②内容提供学习情境为主
基于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探究式、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学习。
不论是哪种方式,情境学习的目的均为激发学习者兴趣,让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师生关系与教育评价
◆新型师生关系
未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引导者,需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更高质量、高难度的服务。
①师生角色的转变
未来教师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学生则转变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和知识的协同建构者。
②对教师角色的高要求
未来教师的使命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促进他们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的实践能力,应具备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与能力。
未来教师也要能够恰当地借助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如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挖掘每个学生的特征与学习需求。
◆教育评价
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发生了变化,教育评价必然需要一同改变。
①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要求教育评价与教育目标相匹配,从知识为本走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从单纯的分数评价转向包含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
②教育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如北京四中网校联合全国50多个学校开展线上写作活动,并通过全体师生对学生作文的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同时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办学理念
◆个性化
未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
①个性化的课程资源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如北京一中学开设了30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
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从课程开发到学习发生的全过程,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认知、情感、工具等个性化的支持服务。
③个性化的电子档案及学习报告
通过采集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数据,形成多种形式的电子档案,并基于学习分析等技术对学习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报告。
◆开放性
互联网的出现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只有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未来学校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的开放性包括三方面:
①时空的开放
让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②资源的开放
优质资源向全人类辐射,学校内部、区域间、城乡间、国内外等均可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
此外,大量的社会教育资源也逐步向公众开放,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教育企业免费提供的学习资源等,因此要敢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
③组织体系的开放
教学服务不只由学校提供,也可以来自虚拟学校和网络服务等网络组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多方参与的育人新形态。
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融合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使学习空间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更加开放,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①物理空间的融合
强调未来学校的空间设计要模糊学科间的界限,延展公共空间的学习功能,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
②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
通过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师生创设灵活多变的适应性环境,推动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这一方式既可减轻学校建设实验基地等的成本压力,同时有助于满足不同地域的体验和实践需求,构建支持学生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从而真正实现无边界学习。
◆智能化
智能化学习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以学习为主线的学习环境智能化和以生活为主线的校园环境智能化。
①学习环境智能化
打造以智能终端为学习载体的课堂并使之常态化。
②校园环境智能化
打造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记录学生的学业状态和实践活动数据,预测学生的健康指数,实现人工智能维护校园安全等。
组织管理
◆精准化
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科学管理方法的统筹,才能最终实现系统的、精准的组织管理。
学校可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等技术,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精准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宏观层面的教育行政创新和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创新,如教师队伍选拔、教学评估、评奖评优等。
通过挖掘数据背后呈现的教育规律,不断优化教学管理过程与模式。
◆开放性
未来学校必须打破固化的组织体系,联结多方主体构成一个可参与、支持的体系,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
2020年OECD发布《面向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教育四种图景》中提出,未来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将随着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公民教育而逐渐瓦解。
如目前社会上已出现的将学校部分课程体系外包给社会中的教育机构,由其承担篮球、编程、美术等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等。
另外,弹性学制是未来学校组织管理开放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学校不再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划分班级,而以学生的能力作为评判标准来组织学习。
建设未来学校,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更开放、更多样、更智能的学校里健康成长。在未来,学习可随时随地发生,世界就是学生的教材,社会多方主体联结在一起共同创设育人新生态。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我国近十年未来学校研究热点——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与内容分析》,鲍婷婷 )、人民教育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