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维视点
近日,第九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4)在中国上海举行。在峰会开幕式环节,本届峰会主席、国科新能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先生作了题为《创投资本与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方建华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系统性地阐述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重大成就、突出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机遇,同时还强调了创投资本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此,我们根据现场速记,将其报告内容整理并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为更多关心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朋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届峰会主席、国科新能创始合伙人方建华
报告内容整理如下:
一、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独占鳌头
在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浪潮中,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历经多年的蓬勃发展,已赫然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尤其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产业链构建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展现出世界级的领先地位,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数据显示,2023年度,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总体出货量高达1202.6GWh,同比激增25.6%,彰显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这片浩瀚的蓝海中,中国锂电池产业以887.4GWh的出货量傲视群雄,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3.8%份额,较往年再度攀升,稳固了其在全球锂电池市场的领航者地位。
这一数据不仅是中国锂电池产业实力的直接体现,更是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革命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有力证明。
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逼近180Wh/kg的临界点,而部分高镍三元锂电池更是突破了250Wh/kg的能量密度大关,为电动汽车的长续航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加速布局高镍、硅基、富锂锰基以及固态电池等新产品,高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已广泛应用,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精细化管理的生产流程,也将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另一方面,中国锂电池产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锂电池成本的整体下降趋势已成为行业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动力电芯的成本从2010年的4--5元元/Wh显著下降至目前的0.4--0.5元/Wh。这一降幅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优化,也极大的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全球汽车电动化中的优势。
其次,创投资本发力显著。目前,锂电产业上市公司已达184家,市值最高者更是超过了4万亿元。这些上市公司在上市前都经历了多轮的融资过程,非上市公司也在持续寻求资金支持。创投资本不仅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更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挑战与曙光并存,创投资本不容小觑
1、行业内卷现象愈发突出
回顾过去15年,中国的锂电产业在政策的有力引领下,经历了从技术突破、资本涌入、产业兴盛和回归理性的历程。
2009年,全行业动力电池锂出货量尚不足1GWh,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1TWh大关,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与此同时,锂电池的价格也经历了从过去的4元-5元/Wh到现在的0.5元/Wh左右的巨大降幅,这一变化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也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当前,中国锂电产业正面临着“产业内卷+资本寒冬”的双重挑战。众多电池企业,包括装备企业和材料企业,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却未能同步提升,甚至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创业型企业更是步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电池的产能已远超国内需求量,达到需求量的3.3倍,全球需求量的1.5倍,而产能利用率仅为61%。进入2024年一季度,锂电池价格同比更是下降了45%,全行业有27%的企业经营性净现金流为零或负,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困境。
2、融资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当前,创新活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一态势在锂电池产业中尤为显著。随着市场环境的持续恶化和投资者信心的普遍下滑,IPO进程普遍收紧乃至暂停,众多原本寄望于通过上市融资实现跨越发展的锂电池企业,如今却深陷资金困境。
创投项目的退出渠道亦遭遇严重阻塞,即便是那些在一级市场获得数万亿投资的企业,也面临着退出“堰塞湖”的严峻考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众多早期的、尚未实现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在融资市场上更是举步维艰,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众多锂电企业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清算风险悄然上升。这一现状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空间,更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可能导致研发投入的减少,技术创新步伐的放缓,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只有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确保创投资本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高质量发展须借力“三驾马车”
中国锂电池产业正站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为了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创投资本这“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
其一,科技创新是推动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守正创新,并非盲目跟风或炒作概念,而是要在坚守技术底线的基础上,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二级市场上出现了诸多如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概念”,但产业界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引领资本而非被资本绑架。
例如,固态电池虽然被视为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其产业化之路仍任重道远。技术路线尚未确定,产业链尚未形成,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并非对现有锂电池的全替代,即便技术成熟,也只能在部分特定场景中应用。
因此,产业界同仁应将当前的微创新、降本增效作为主要的研发方向,如界面增效技术、纳米纤维涂覆技术、皮秒激光应用技术、红外加热技术、补锂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推动产业的持续进步。
其二,产业升级是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一过程必须注重生态友好性。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这种竞争不应以破坏生态、牺牲产品品质为代价。如果上游设备、材料企业因过度竞争而难以盈利,最终将导致用户的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
因此,产业界应积极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等手段,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同时,我们也呼吁电池厂家对上游设备、材料供应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其三,创投资本,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对赋能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创投机构应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而非短期的市场表现或炒作热点。通过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创投资本将有力推动锂电池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以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趋势为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金融与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参与者,尤其是创投资本,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了高度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创投资本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企业经营的核心在于现金流的管理,这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企业的自身造血能力,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展现出的稳定盈利能力;二是企业在创新初期对外部资本的依赖,即“输血”过程。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投资本不仅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更是被视为第一资本。它不仅为科技初创企业和研发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同为科技创新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还带来了管理与市场的智慧,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4、锂电行业或将迎来复苏曙光
根据高盛的研究报告,中国锂电池行业在今年遭遇了严峻挑战,除了少数一线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性现金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为负。
同时,企业的资本性支出也大幅下降,今年下降了41%,明年预计还将继续下降约25%。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市场需求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明后年可能仍会保持20%-30%的增长幅度。
尽管如此,高盛研究对中国锂电池行业仍持积极看法。他们认为,随着资本支出的削减和需求增长的逐步恢复,2024年有望成为本轮下行周期的谷底。未来两到三年内,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望回升至55%-60%的水平。
高盛因此预测,锂电行业的拐点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现,行业的冬天或将迎来转机。
这意味着,在经历了短暂的调整后,锂电池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关于动力电池行业的三点投资建议
作为从实体经济中走出的创业投资者,在此分享几点投资建议供大家参考:
1、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创新型企业在选择投资机构时,应明确自身战略定位。所谓战略,就是要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最难的是学会放弃。
建议企业多倾向于选择战略投资人而非财务投资人,多选择耐心资本而非套利机构。
战略投资人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带来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而耐心资本能够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合理估值入场,避免高估风险
企业不应盲目追求高估值。一旦高估了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相当于切断了自己的“粮草”来源。例如,有些企业成立仅三五年,便摇身一变估值百亿,未来几年如果不能实现“自身造血”,将丧失接续资本的机会和能力。
合理估值入场,既能保障企业获得必要资金,又能避免未来因无法实现盈利而丧失接续资本的风险。
因此,企业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设定估值,为未来发展留下充足空间。
3、审慎规划未来发展
面对未来,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审慎规划发展路径。既要把握市场机遇,又要防范潜在风险。通过持续创新与技术升级,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技术趋势以及行业竞争态势等因素,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企业发展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因此,对自我成长潜力的评估需谨慎而理性,避免过度乐观导致的误判。在与投资人对赌和业绩承诺时应有底线思维,避免被短期资本裹挟,步入盲目扩张或偏离主业的歧途。
要多选择“战略投资人”,采用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本与战略的良性互动,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增值效应。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固和持久的伙伴关系。
最后,引用 “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先生的名言:“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
风险投资不仅为初创企业和成长期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企业在与资本合作的过程中,更应注重选择那些能够助力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共同推动行业创新的战略伙伴,而动力电池行业更是如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