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有训

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字正之,1897年4月26日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吴村,1916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今南京大学),受教于留美归来的胡刚复博士,对X射线有了初步了解。

1921年,吴有训考取江西省官费留学;之后,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成为A.H.康普顿的研究生,与他一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毕业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26年秋,吴有训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在国内开展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那个时期,吴有训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贡献,并创造性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1936年4月,吴有训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

1945年,吴有训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他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校进行短期访问;1948年秋,吴有训从美国访问回国来到上海,12月受聘出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介绍见下行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38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荪、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

介绍见下行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博士(左)归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前来迎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八仙桥青年会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吴有训在会上作了关于科学教育问题的发言,表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7月,吴有训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相当于校长),主持交通大学的教学恢复工作。

吴有训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1949年7月,吴有训作为上海科技界的代表,赴北京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9月,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受到毛主席接见。

接见时,吴有训向毛主席谈了中国必须开发原子能、研制原子弹的问题,井介绍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曾在抗战胜利前后特意培养选派了相当一批研究核物理的留学生以及他和萨本栋、赵忠尧拟订数理化计划的情况。

吴有训很有信心地表示,在未来突破西方的封锁之后,只要国家能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将会有能力自己设计制造出原子弹来。接见持续个多小时。主席听得非常认真,自始至终表现得非常热情和客气;接见完毕,并和周恩来一道,把吴有训送到门外、目送汽车远去。

那时,解放军军委铁道部决定将交通大学的唐山、北平两个学院,和石家庄的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1950年6月,时任军委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召开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吴有训。吴有训对中国交通大学校名提出了不同意见:“你们叫中国交通大学,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叫外国交通大学吗?”铁道部接受了吴有训的意见,政务院下令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毛主席和吴有训(左二)、竺可桢(左三)等

1958年,毛主席视察中科院 左起:张劲夫、吴有训,右一为郭沫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毛主席视察中科院 左起:张劲夫、吴有训,右一为郭沫若

就在1950年,吴有训还被任命为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分管数理化、工程和天文方面各研究所的领导工作。

1951年,吴有训组织成立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的初步方案;1956年,主持制定数理化等基础学科“12年科学远景规划”;1959年,率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了东欧七国科学院和若干高校及产业部门的研究组织;1960年7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应邀参加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三百周年庆典活动。

1977年,吴有训为筹备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审阅中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建议;同年11月30日,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的家中、因腹主动脉瘤破裂大出血而去世。

几十年过去,如去愿吴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