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秋夜》

《野草·秋夜》

《秋夜》收录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野草》作为鲁迅唯一一本散文诗集,除一篇《题词》之外,共收入散文诗23篇,这些文章最初发表于1924 年9月至1926 年4月的《语丝》杂志上,后来结集成册。这是一部写得非常精美的作品。

《秋夜》是《野草》集里的第一篇,这是一篇难懂的作品,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很清醒的散文。鲁迅没有说他在做梦,更没有说他在梦里做梦,但鲁迅通过特有的笔触展示了一个非现实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有人把《秋夜》解读成爱情散文诗,其实我不太理解。诚然鲁迅也是一个有爱情的人,但是把秋夜解读成所谓的爱情,我觉得不符合鲁迅的主张和思想。所以我还是更愿意将《秋夜》拉回到鲁迅一贯的主张和思想。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文章这样开头,的确有点意思。随后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写的是秋夜幽暗静谧的氛围,夜幕下闪着星星的冷眼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将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而小的粉红花还在瑟缩地做着春天的梦。落尽了叶子的枣树却清醒的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使月亮窘得发白,“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枣树“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由静转动,一场无声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门口的两棵枣树与天空的抗衡起来了。在常识看来,枣树对天空的挑战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不是从枣树的视角去看,以俯视或平视的角度看去,属于大地的低矮枣树如何能挑战太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这里,其实文章中关键的主旨出来了,那就是“天空”。文章的关键在于这个“高而奇怪”的天空,其实有暗喻的。那么,这个暗喻是什么呢?象征当时复杂鬼魅的社会环境,揭露出哪个笼罩在专制阴霾中的大地。

《秋夜》中暗夜是北洋军阀及其统治下黑恶势力的残暴与冷酷。“天空”残忍地摧残无辜的“小粉红花”“枣树”“小青虫”,而这些其实就是普通民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秋夜》勾勒了一幅冷战图。在这里对立并不白热化,然而持久,决绝;我们看不到交锋,却感受得到内在的紧张。这较量并没有明确的阵营,在狡黠的、冷酷的环境里,各个生灵按照自己的生命逻辑坚韧地活着。这种走向死亡的坚韧活法,是让鲁迅感动和敬重的。哪怕是小青虫,也值得尊敬和祭奠。

笼罩在专制阴霾中的大地!

笼罩在专制阴霾中的大地!

“天空”在这里表现的不是一种宽广无垠的博大者的形象,而是一个脱离人间阴冷且鬼魅的无情的形象。鲁迅将“天空”比作当时统治的北洋政府,其无情地对民众实行残酷的统治,实行威慑与压榨,他们只会“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只想离人间而去,脱离人民,只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自认为伟大与高深实际却卑劣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通过这一天空形象表达了其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无比痛恨与憎恶,也表达的其对像繁霜下的园中花草一样受着压迫却愚昧无知的国民的同情。

鲁迅还是一如既往的延续了自己的批判立场,认为当年的大革命并没有改变什么,革命之前是什么样子,革命之后还是什么样子。革命之前是统治者,革命之后摇身一变又成了新社会的统治者。革命之前是被统治者,革命之后还是受剥削、压迫和奴役的对象。

大地依旧充满了阴霾,专制的阴霾根本挥之不去,老调子唱了又唱,风云变幻后,一切如旧!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权力垄断、私有,权大于法,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社会封闭,经济凋敝,民众愚昧无知、麻木无情,整个社会如同秋夜一般的萧瑟。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野草·秋夜

汪卫东.《秋夜》:《野草》的“序”

田建民.先驱者孤傲而无奈的心态表露——鲁迅散文诗《秋夜》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