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论变迁题的常见问法】理论变迁题常见的考法如下:(1)理论存在性分析:如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成立;(2)理论发展与新特征分析:如议程设置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发展,或意见领袖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3)理论变化分析:如大众传播功能在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等;(4)新环境对旧理论的影响:如数字环境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冲击等。不同的题型论证的重点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分析新环境下旧理论的成立与否和变化与否。

☆【理论变迁题的答题得分点】这类考题一共有三大得分点,第一需要完整且清晰地默写出理论的基本概念;第二,需要非常明确地写出互联网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第三,需要从不同层次论证环境变化下理论受到的影响、出现的新特征等。

☆【本篇推文逻辑】沿上述三大踩分点,本篇推文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互联网时代的环境特征;第二部分解释环境特征下理论变迁题的基本破题思路;第三部分撰写几个重要理论变迁题的答案。

☆ PDF版本可以在【后台】回复【息流】

☆ 在“喂饭笔记”专栏里的“押题合集”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heoretical Changes.

理论变迁题答题思路!✶

高频变迁题完整答案!✶

@TuTouSuo ™️

✦网络时代背景(变化的前提)

之所以会出现【理论变迁】这种考法,是因为传播学学科中比较重要的功能、控制、受众与效果研究本就建立在大众传播这一基本前提之上。大众传播的直线传播、大众传播的中心化、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性质决定了大众传播一系列理论。无论是我们所熟知的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还是批判学派的文化工业、娱乐至死等理论,都和大众传播密切相关。但当前,互联网作为新媒介,改变了旧有大众传播的传播结构,一并影 响到了旧传播结构之上理论。

在结构层面上,社会传播结构变成了中心化网状传播结构,因此过往所有建构在中心化逻辑上的传播集体失灵,互动与交互的新传播模式出现。在个体层面上,网络技术的交互与开放以技术赋权的形式让其中每一个信息传播个体 ,或者说节点拥有了传播权力,于是传统大众传媒所垄断的新闻与传播格局被打破,所有建立在大众传播单向建构、单向引导上的理论与结论也随之失效;最后,被赋予了权力的个体正在借助新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平等且多元的信息传播和自我表达,这就促使社会传播进一步交织成了节点凸显的复杂网络。传统只关注大众传播机构的研究开始转向了个体研究,社会与人文性赋予了传统传播学以新的可能。

于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扩大、研究目的变化、研究方向外延、 研究空间拓展 ,传播学理论诞生的背景重塑,不少理论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失灵的情况。

✦理论变迁题的几种破题思路

理论变迁题最基本的答题框架,就是【拆分理论】,从理论的不同层次分别说明其变化/特征/受到的冲击等。

☆【拆分理论思路一】拆分理论中涉及到的「核心因素」。

常见的核心因素有理论成立的前提、理论的组成部分、理论涉及到的主体、理论基本构成(主体、内容、机制)等。

以沉默的螺旋 理论为例,我们可以按照「理论的组成部分」将沉默的螺旋拆分为「大众传播、社会优势意见、社会劣势意见」,当题目问及互联网 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变化时,就可以构建如下框架:

一、大众传媒:与民间协同构建双螺旋

二、优势意见:沉默的大众导致环境复杂

三、劣势意见:小众疾呼形成反沉默螺旋

同样是沉默的螺旋理论,我们也可以按照「理论成立的前提」将其拆分「个人被孤立的恐惧、准统计感官、意见气候」三个部分,当问及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成立,或者理论变化时,就可以得到如下框架:

一、多元表达削弱个人被孤立的恐惧

二、信息量化促使环境感知更精确

三、舆论场交织催生复杂意见气候

【拆分理论思路二】拆分理论的基本过程。

理论基本过程可以是「理论的发展过程」,如议程设置理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框架理论可以分为个人框架、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也可以是「理论作用过程」,如符号互动论可以拆分意义交换、信息传递、关系构建,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拆分为个人诉求、媒介基础、需求满足等。

以把关人理论为例,可以按照【作用过程】将其拆分为「把关人、把关标准、把关过程、被把关对象」四大视角,答题框架如下:

一、新把关人:算法与公民把关

二、新把关标准:流量左右把关

三、新把关过程:事后把关突出

四、新把关对象:个体能动性提升

【万能思路:不拆理论拆环境】

当然,上述拆分理论并不算通用,万一对理论不熟悉的话可能也不好拆分,但如果我们直接从新媒体环境特征来拆分,那就会有新的思路。当下媒体环境特征包括且不限于:移动性、开放性、连接性、去中心化、互动性等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直接分析理论在不同的新环境特征下的变化。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特征,答题框架就可以是:

一、去中心化:多主体共同设置议程

二、技术驱动:智能与算法加持议程设置

三、圈层传播:群体议程取代社会议程

【理论变迁题的论述思路】

在明确了框架写作的思路后,接下来就是【论述】,其实这类理论变迁题一般以20分左右的「简答题」为主,所以论述并不需要花里胡哨,只需要遵循一个基本逻辑,即「理论原来的内容是什么+传播环境有哪些新特征+新特点下理论的具体角度有什么变化+理论最终呈现出什么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理论默写+万能的环境分析+一点新特征分析。

如果要论述【新把关人:算法与公民把关】,那么基本论述逻辑即:传播学者怀特将卢因的把关概念引入新闻传播,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但媒体的报道绝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性的加工——因此新闻媒体即新闻的把关人,用其专业与话语权进行把关。【理论基本内容默写】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重塑了传播格局,也解构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中心地位【环境特征/万能环境分析】,当传播权由传统新闻媒体下放给平台和公民新闻时,平台算法与公民便成为了新的把关主体,与传统把关人共同把关【理论具体角度的变化/特征】

好啦!这就是理论变迁题的破题思路与论述思路!授人以渔也要受人以鱼,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写几道各大院校真题中常考的理论变迁题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框架与论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 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特征/新变化(押题‼️)


一、主体变化:多元用户发布

在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的主体是编辑、记者;而在新媒体时代,不仅传统媒体可以发布新闻,自媒体、普通民众等多元主体也可以通过自门户发布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可以容纳多元行动者的空间,基于互联网技术这一基础设施,每个用户占据一个信息发布节点,这种去中心化的发布模式让新媒体环境下的每个节点都具有了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内容变化:用户需求导向

传统媒体时代的议题设置更偏重于重大社会事件等硬新闻与硬消息,例如政治新闻与经济新闻等;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除了报道重大事件之外,更倾向于报道软新闻与软消息,如体育、娱乐、游戏等。这是基于多元化的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变化,网络中不同的个人或社群基于不同的兴趣与目的,关注并传播的议题也各不相同。以大数据算法为技术基础,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推送不同类型的垂直性议题。

三、机制变化:复杂机制并存

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其产生机制不再只是媒体设置议程影响公众对社会的认知,“媒介间议程设置”更加明显,以及出现了“反向(民间)议程设置”:媒体之间议程的相互影响效应更加强大,公众讨论的议题也会影响媒体的新闻报道。

☆ 人际传播在网络时代的变化

一、传播的中介性及平台依赖性

传统人际传播的定义是“不以诸如电视、印刷、广播或电影等媒介技术为中介而发生在人们之间的传播活动”。当下互联网重塑了人际传播的过程,网络媒介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新渠道和中介不断介入人际传播之中,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了人际传播产生的必要介质,这也随之带来了人际传播的平台依赖性特征。

二、交流对象的广泛性与可控性

传统人际传播的一般对象为社交圈子中的固定交流者或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而新媒体的互联性与广泛连接从各种意义上拓宽了人际交流的限制。无论是微博上的兴趣连接,还是微信二维码的分享与陌生人关系的建立都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传播对象更加广泛。同时,在是否要传播、如何传播等视角下,新媒体人际传播也体现出较强的可控性。

三、交流手段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

传统人际传播往往是面对面传播、口语传播,而新媒介技术的加持让直播、短视频、甚至vr交流都成为人际传播可能的交流方式。除此之外,表情包、颜文字等内容也丰富了人际传播的意义,于无形中消解了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因此,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手段进一步多元化。

☆ 群体传播在网络时代的变化


一、群体新结构:封闭性与开放性群体

彭兰教授认为,当下网络群体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分别是封闭性群体与开放性群体。封闭性群体有持续其直接地互动,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也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是具有一致行动能力的群体。开放性群体的群体成员不一定具有群体意识,且群体结构以“链式”结构为主,具有流动、临时性等特征。

二、群体新叙事:网络围观与狂欢话语

隋岩教授认为,开放性群体具有“群聚”特征。小到个体事件的聚集性评论,大到社会议题的全民参与,“群聚”的本质是以往社会生活中非常态的集合行为在互联网传播中常态化。同时,“群聚”这一特征也进一步体现为论网络舆论场中地围观、狂欢式表达。

☆ 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化与影响


一、主体变迁:“专业主体”到“多元主体”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机构”都是信息的把关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时效争夺、信息爆炸,富媒传播等因素对传统媒体时代层层审核信息的逻辑提出挑战。在传统媒体把关自主权日益解构的当下,算法、平台、智能机器人、公民新闻都正在成为把关新主体。

二、程序位移:“事前把关”到“事后把关”

传统新闻把关的“新闻加工”的行为大都在信息发布前,而依据算法进行的把关则主要早新闻作品完成后。当下,对过热的文章进行降权,对不符合规范的信息进行下架,对侵权抄袭的头条号进行封禁都是“事后把关”的表现。但是,海量信息未经审核就涌向受众,这也意味着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都得不到把关,“先放后审”的策略使得谣言和煽动性信息有了生存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把关的权威性日渐消解。

三、标准游移:“新闻价值”到“用户喜好”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素材的把关有着一套严格的操作流程,信息只有通过了层层审核,才能最终到达受众。而当把关主体从传统媒体转向平台与算法时,基于“内容偏好”进行的把关和新闻推荐很容易让“被喂养的受众”被困于信息茧房中,基于“流量点击”的把关和推荐则更容易使得那些煽动性新闻被多次推送。

☆ 数字鸿沟理论的新表现


一、接入沟:网络普及带来广泛接入

接入沟关注互联网的普及度,也包括互联网信息的可获取度。第54次CNNIC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正在弥合因网络基础设施差异而出现的数字鸿沟。与此同时,数字与智能时代是网络发展的成熟期,过去所累积的大部分媒介资源均可以通过“免费”的方式获取。以bilibili中的知识分享为例,无论是高等院校的大学课程,还是个人博主的无偿分享,这些在过去有“门槛”的知识信息正以免费的形式平等下放给所有用户。由此,更便捷、零门槛的信息获取也正在弥合数字鸿沟中暗含的社会阶层、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接入层面上,当前数字鸿沟有趋于缩小的态势。

二、使用沟:媒介使用能力两极分化

使用沟关注的是个体对数字媒介与数字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虽然当前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内容的易获取逐步弥合了社会固有的信息接触差异,但广泛的接触背后是不同社会人群参差不齐的媒介素养。有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农民工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仅停留于休闲娱乐层面,难以进行信息搜索。而反之,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群体,则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新闻、知识以及各种领域的重要信息。由此来说,网络信息越是开放、多元和免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城市群体与乡村群体等不同媒介使用能力存在差异的社会群体之间的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新媒体时代受众角色的变化

一、作为用户:个人能动性增强

技术赋权的第一步,是将信息传播的受众变成了广泛存在的用户。相较于传统处于被动地位的受众,用户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可广泛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也可以作为市场主体左右新闻媒介机构的内容生产思路。这也是当前网络内容生产中“用户为王”策略的根本逻辑。

二、作为生产者:拓宽了传播版图

技术赋权的第二步,是赋予信息接收者以信息传播权,将受众变成了传播者。传统受众只能进行信息接受和部分信息反馈,但新媒体技术赋权意味着个体掌握了传播的主导权,可以自主进行信息生产并广泛传播。一如公民新闻、自媒体和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分享行为,都是用户的传播行为。就像公民新闻成为了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补充,自媒体创造了多元社会讨论一样,受众成为传播者的确拓宽了社会传播版图。

三、作为消费者:左右市场环境

技术赋权的第三步,是赋予信息接收者以信息消费权,让受众不再是“商品”,而变成了消费者。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获利是达拉斯·斯麦兹笔下的“受众商品论”,是媒体将受众注意力贩卖给广告上以谋求经济效益。而新媒体时代“内容付费”“流量经济”等新商业逻辑意味着受众直接成为了媒体商品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喜好可以左右媒体的内容产出和市场导向,商业竞争的逻辑也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

更多新传学科知识复盘

更多2024年押题知识点

背诵+冲刺+临时抱佛脚笔记

阔以狠狠戳

2024年TTS冬日冲刺班

10节课程30+小时

基础+热点全全全涵盖

给你最强冲刺期安全感

如果你想要从现在开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如果你想要短时间内把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广告营销公关基础知识,和新媒介技术、智能传播、国际传播、媒介融合、网络治理、传统文化传播、2024全年热点事件一并学会背会,立刻戳戳: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Trick-or-Treating!

「热点押题模拟考(万圣节版) 」

2次模考搞定24年热点押题

在这里把题写进30分钟 一战成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