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春,白居易辞别江州,赴任忠州刺史,临别依依,写下《别草堂三绝句》。
“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他期待着三年任满后重新归来,携妻子儿女归隐庐山草堂。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可是,人在宦途,身不由己,直到五年后,他才来兑现当初的承诺。
但是,此次归来并非久居,而是出任杭州刺史途中的短暂停留,庐山草堂匆匆一夜,又要踏上征途。
重过遗爱寺,再登庾亮楼,故地重游,感慨万千,白居易遂写下《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
掌纶知是忝,剖竹信为荣。
才薄官仍重,恩深责尚轻。
昔征从典午,今出自承明。
凤诏休挥翰,渔歌欲濯缨。
还乘小艛艓(lóudié),却到古湓城。
醉客临江待,禅僧出郭迎。
青山满眼在,白发半头生。
又校三年老,何曾一事成。
重过萧寺宿,再上庾楼行。
云水新秋思,闾阎旧日情。
郡民犹认得,司马咏诗声。——唐 白居易《重到江州感旧游,题郡楼十一韵》
简译:
自知有愧于担当制诰之职,但被授官确实以此为荣。
才疏学浅仍被委以重任,皇恩浩荡,但官责却很轻。
过去来此地是以司马的身份,如今以刺史身份路过。
不想再书写那些诏书,只希望像渔夫一样泛舟江上,
自由自在地生活,还乘着小船,回到这古老的湓城。
我这个醉客立在江边等待,禅僧走出城郭前来迎接。
眼前依旧是葱茏的青山,可是自己却已经白了须发。
又过了三年,年华虚度,又哪里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重新回到寺庙住宿,再一次登上了庾亮楼凭栏远眺。
新秋时节,思绪如云水般缥缈,昔日民间生活重现。
郡里的百姓还记得我,就像记得我吟咏诗歌的声音。
赏析:
白居易这首诗忆昔抚今,感慨颇多,可以分三部分解读,前八句写际遇,中间八句写当下,后六句则是抒发感慨。
掌纶知是忝,剖竹信为荣。
才薄官仍重,恩深责尚轻。
昔征从典午,今出自承明。
凤诏休挥翰,渔歌欲濯缨。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遇刺,白居易上疏要求严惩凶手,被冠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谪江州。
未贬谪前,白居易是太子左善赞大夫,贬官后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职务是主管军事民防,但彼时不过是闲职而已。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朝中的大臣,到边城小吏,如此巨大的人生落差,令白居易一度跌倒了人生的低谷。
“左匡庐,右江湖,士高气清,富有佳境”,是江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慰藉了白居易的身心。
他从容于山水诗酒之间,浔阳城内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喜庐山胜景,遂在遗爱寺旁香炉峰下营建庐山草堂。
他在庐山草堂觅得心灵的归宿,也有了终老于此的心愿,而这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分水岭: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
他做好了终老江州的准备,岂料元和十三年末,朝廷又将其调任忠州刺史,直到次年春,前往草堂告别后才动身。
他还把自己多年的诗文书稿交付东林寺长老保管,并再三嘱托代为照看草堂,难舍难分,并留下《别草堂三绝句》。
“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在忠州,他鼓励农桑、开山修路、植树种花,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世事难料,未及两年,那个提拔他又贬谪他的唐宪宗病故,唐穆宗即位,早闻其诗名,一天连发三道圣旨将其召回。
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又加朝散大夫,开始正式穿五品绯色朝服,佩金鱼袋,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
可他虽然被唐穆宗委以重任,却不能知无不言,他的疏谏并不能得到采纳,还要面对大臣间的争权夺利、明争暗斗。
他看清了唐穆宗的无能,也厌倦了这样的朝堂之争,他只想独善其身,于是,在长庆二年夏上书自求外放杭州刺史。
这就是诗中前八句所包含的内容,“掌纶”是掌管诰令,“忝”是自愧弗如,“剖竹”是授官的凭证,指被授官。
“才薄官仍重,恩深责尚轻”,这两句是指被委以重任,君恩浩荡,但却不用负重大责任,暗喻才不得用的不得意。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46%
“典午”指司马,源于司马氏篡夺魏国的帝统,建立了晋朝,此诗中指贬官江州的职务为司马,“承明”即承明庐。
汉代承明庐是承明殿旁的房间,为侍官值宿之所,后来承明庐就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此诗中则指在朝为官。
“凤诏休挥翰,渔歌欲濯缨”,第七八句写归隐之愿,厌大倦了朝中的权臣之争,想如渔翁那般泛舟江上自由自在。
“凤诏”就是皇帝的召令,“挥翰”则是指书写,白居易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掌管诏令、制诰等朝廷重要文书。
“濯缨”之典出自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意自己本为清流之人,只想独善其身,不愿与权宦同流合污。
还乘小艛艓(lóudié),却到古湓城。
醉客临江待,禅僧出郭迎。
青山满眼在,白发半头生。
又校三年老,何曾一事成。
中间八句即是写自己的降职外放,长庆二年七月唐穆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初秋出发,出长安,过商岭,后乘舟南下。
“小艛艓(lóudié)”即小船,“湓城”指江州,彼时,得到消息的庐山东西二寺的住持长老早已等候在浔阳江边。
白居易向佛,在江州时与庐山禅寺来往频繁,与东林寺长老关系尤密,所以,得知他归来,都早早地来到江边迎接。
千帆历尽,青山依旧,人已非昨,又与昔日的佛友相见,睹物伤怀,白居易不由得感慨万千,一别三年,归来依旧。
这一部分即写出了旧地重游老友久别重逢的欣喜,也抒发了时光虚度的感慨之情,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重过萧寺宿,再上庾楼行。
云水新秋思,闾阎旧日情。
郡民犹认得,司马咏诗声。
最后六句抒情,故地重游,思绪如新秋云水般飘渺流动,昔日民间生活的情景又浮现眼前,江州的百姓也还记得他。
“萧寺”指佛寺,“庾楼”即庾公楼,传说为晋庾亮镇江州时所建,“闾阎”指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此诗指民间。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昔日,白居易登庾楼思乡,而今虽已不是贬谪之身,但犹是宦海沉浮之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提倡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要紧密结合时事来创作。
他有平民思想,同情贫民疾苦,常深入民间,创作出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的诗作,如《宿紫阁山北村》、《观刈麦》等。
即能独善其身,也要兼济天下,这才是白居易的政治理想,在其此后的仕宦生涯里,也的确做到了实现了心中之愿。
白居易这首诗,即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现实的思考,还有对人情世故的感慨,忆昔抚今,感慨万千,动人心弦。
后记: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白居易此次归来,虽然仅在草堂里安歇一夜,就匆匆离去,但总算实现了昔日心愿。
“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再次惜别,他写下《重题别遗爱草堂》,便不能建功立业,白发盈巅也要重新归来。
江州于白居易,就像黄州于苏轼,初时不愿意来,走时舍不得,因为,他们都因此实现了理想的兑变,获得了新生。
所以,故地重游,白居易虽然感慨万千,但却无伤感之情,往昔成昨,来日可期,听从吾心,无问西东,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白氏长庆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