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康熙帝相比,雍正帝并不是个多子多福之人,他一生有过10个儿子,但大多早夭,活到成年的不过四位,分别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以及最小的儿子弘瞻。
这四个儿子当中,弘时因为同情八爷党,又对弘历的地位造成威胁,而被雍正帝逼死,所以雍正帝在位期间其实只有三个儿子。
弘历和弘昼都是1711年出生的,而弘瞻则是在1733年,也就是雍正帝55岁时出生,比两个哥哥小22岁之多。
并且,弘瞻比年贵妃所生的雍正帝第九个儿子福沛还要小10岁,而福沛出生在雍正元年,因此弘瞻是雍正帝继位之后出生的两个皇子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孩子。
1735年,58岁的雍正帝去世,当时弘瞻不过2岁,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孩子。
这么小就失去父亲,这对弘瞻来说是残酷的,但他的哥哥乾隆帝很喜欢他,把他当“儿子”养,让他享受了三十年荣华富贵。
一、最幸福的皇弟
弘瞻的母亲是谦妃刘佳氏,她出生于上三旗,管领刘茂之女,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谦妃出生于1714年,雍正年间通过选秀入宫,那时候她才9岁,一直到1729年才被封为答应,第二年封为贵人。
1733年,谦妃17岁的时候生下弘瞻,因此被册封为嫔。
谦妃因为出生于上三旗,所以起点比一般人高,入宫之后没当过宫女,又生下了儿子,如果雍正帝晚点去世的话,她的地位还能得到提升。
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谦妃被乾隆帝尊为皇考谦妃,成为太妃级别的人物,负责抚养弘瞻。
乾隆帝是个很重视兄弟感情的人,与他同岁的弟弟弘昼,就受到了他的格外恩宠,而比他小22岁的弘瞻,自然也是如此。
鉴于弘瞻从小没有父亲关爱,乾隆帝遵循汉人“长兄如父”的美德(当时乾隆帝就是雍正帝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者),担负了对弘瞻教导的责任,他给了弘瞻极大的照顾,时常赏赐谦妃钱财、衣物和吃食,让母子二人享用。
由于弘昼是皇子,又是皇弟,还受到了乾隆帝的格外恩宠,所以他年纪虽然小,却在后宫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不过,弘瞻小时候比较顽皮,有一次他在圆明园玩耍,乾隆帝路过时在远处看到了他,便上前准备和他玩耍 一下,他竟然因为害怕被哥哥教育,所以一溜烟跑走了,留下乾隆帝一人在风中凌乱。
皇帝是九五至尊,即便是孩童,也应该对其表示足够的尊重,因此弘昼的行为很不礼貌,有损天子的威严,乾隆帝也确实生气了,但因为他很宽容弘昼,所以没有影响到他对弘昼的感情,第二天依然赏赐了弘昼不少好玩的物件。
还有一次,弘昼去给乾隆帝请安,因为礼仪不到位,让他感到很不高兴,但他认为这不是弘昼的过错,而是随侍人员没有教好,于是对弘昼的身边人太监首领王自立进行了严厉处罚。
后来,乾隆帝为了让弘瞻学好,请了一位名家沈德潜的大儒来当弘昼的老师。
沈德潜饱读诗书,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虽然屡试不第,但名声在外,乾隆帝继位之初就听说他的名字,后来对他的诗非常欣赏,将其视为偶像,还模仿他写了不少诗篇。
乾隆帝让沈德潜来教育弘昼,足见他对弘昼学业的重视,为了让弘昼更好地学习,他还让弘昼与自己的长子永璜、次子永琏住在一起,并且平等地对待他们。
乾隆帝曾对永璜和永琏说,不能因为他们年纪更大,就欺负小叔叔弘昼,一定要用长辈的礼节来对待弘瞻。
在沈德潜这位郝老师的培养,以及乾隆帝的关怀下,弘昼终于学有所成,被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的善诗词的弟子,在宗室之中是有名的才子,是当时“皇子诗群”的中坚人物,也是“王公贝勒诗群”的引领者。
弘昼十分喜欢读书,为此他收藏了大量书籍,他的书房在当时被认为可以与怡亲王府的明善堂相媲美。
弘曕善诗词,雅好藏书,与怡府明善堂埒。
弘瞻如此优秀,让老师沈德潜十分骄傲,也让乾隆帝十分欣慰,越发喜欢这个弟弟。
除了教育弘瞻之外,乾隆帝还在地位和待遇上,给了弘昼极大的关照。
1738年2月,作为辅政大臣的果亲王允礼去世了,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王位无人继承。
按照清朝惯例,可以过继一位宗室子给允礼当儿子,以承袭亲王爵位,当时许多宗室成员都提出了申请,但乾隆帝不想便宜别人,于是将弘瞻过继给允礼,承袭了果亲王爵位。
当然了,按照爵位递降的原则,弘瞻本该是郡王爵位才对,但乾隆帝格外开恩,让弘瞻直接成为亲王,那时候弘瞻不过5岁而已。
有人可能要问了,乾隆直接封弘瞻为亲王不就完了,为什么要把弘昼过继出去,这样弘昼不就失去了皇子的身份吗?
实际上,乾隆帝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弘瞻的年纪太小,册封为亲王肯定遭受非议,只有过继才能让弘瞻在5岁就当上亲王。
并且,弘瞻虽然被过继出去了,但依然继续保留了皇子的身份,可以继续住在宫中,所有待遇与皇子一样,乾隆帝对他的感情,也依然是兄弟之情,而不是堂兄弟。
1746年,13岁的弘瞻出宫居住,为此乾隆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邸,在宫中选派了贴心的宫宫女太监侍奉弘瞻的生活,隔三差五他还会到弘瞻府中探望。
1748年,乾隆帝又开始操心起了弘瞻的婚事,为此他指定监察御史范鸿宾之女范佳氏作为弘瞻的嫡福晋,并于次年为弘瞻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并赏赐了弘瞻大量财物。
不得不说,弘瞻作为皇弟,一路顺风顺水,远比一般的皇子幸福。
二、弘瞻的转变
同样是乾隆帝的弟弟,弘瞻与弘昼有很大的不同。
乾隆帝继位之后,对弘昼十分重用,但弘昼作为乾隆帝的同龄人,深知自己是哥哥皇位的最大威胁者,为此他采取“自污以自保”的策略,表面上看起来疯疯癫癫,殴打大臣,给自己办活丧,实际上大智若愚,乾隆帝不但不怪责他,还对他信任有加。
与哥哥弘昼相比,弘瞻更像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沾染了不少坏习气。
前文提到,弘瞻被过继给果亲王允礼当儿子,不但承袭了爵位,也继承了家产。
据记载,允礼作为康熙帝的儿子,不但受到哥哥雍正帝的厚待,侄子乾隆帝对他也十分信任,命他总理事务,赐亲王双俸,尽管他在很早就去世,却留下了丰厚的家产。
弘瞻承袭爵位后,光是靠收租子的钱,除去正常开销外,都有大量结余,这足以让他过得比普通亲王更加富贵。
在诸王中较为殷富,弘曕既得嗣封,租税所入,给用以外,每岁赢余,不音矩万。
除此之外,乾隆帝对弘瞻的赏赐,以及在仕途上的提拔,也是其他亲王比不了的。
1750年,虚岁18岁的弘瞻步入仕途,乾隆帝让他责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和药房的事务,后来又让他监管造办处,他更是在20岁的时候当上了正白旗蒙古都统,成为一位拥有实权的人物。
乾隆帝对弘瞻的重用,是希望弘瞻成为能帮到自己的有用之人,但弘瞻却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得不是太好。
这一点,弘昼与弘瞻是有所不同的,他的差事也办得不好,却是故意隐藏能力,而弘瞻则是完全没有能力,他的所有才华,更多地体现在文学方面,而他敛财的本事,也是相当厉害的。
史书上的弘昼,是个极其贪财,却又待人苛刻、小家子气的人。
自弘瞻步入仕途之后,他就利用职务之便以及亲王权势四处敛财,比如他曾指使手下人强占民田并抢人财物,还私自开设煤窑,把挖出的煤四处贩卖,收敛的钱财数不胜数。
一般人犯法都比较低调,但弘瞻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弟弟知法犯法,并且他的手段不高明,让受害者去乾隆帝那里告状。
起初,乾隆帝碍于弟弟年纪还不大,不忍心处罚,只是将弘昼身边的人撤换,但这么做不但没有让弘昼收敛,反而让他越发疯狂敛财。
乾隆帝本想处罚弘瞻,但他的母亲,也就是当朝皇太后钮祜禄氏对弘瞻十分维护,乾隆帝又是个极孝顺之人,因而对弘瞻之事训斥,并没有实质性处罚。
后来,又发生了几件事,让其乾隆帝越发觉得,弘昼真的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对弘瞻越发不满。
有一次,弘瞻的母亲谦妃过生日,皇太后嘱咐他要准备丰厚的礼物以示孝心,但他是个十分小气之人,竟然以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与乾隆帝斗富为由,非但不准备礼物,还在生日宴上恬不知耻地向母亲索要财物。
当时,乾隆帝出席了宴会,但并未给谦妃特别的赏赐和祝福(实际上已经以皇后和皇太后的名义给了礼物),弘瞻因此很不高兴,在宴会上对乾隆帝冷嘲热讽,乾隆帝感到非常生气,反驳说弘昼对生母过于菲薄,还屡次向母亲索要财物。
还有一次,乾隆帝派遣弘瞻将一份玉牒送往盛京,一般来说,这种涉及宗室事务的重要事情,弘瞻必须亲力亲为才行,但他却瞒着乾隆帝跑去木兰围场打猎,玉牒则被他派人送去盛京。
乾隆帝得知这事后,认为弘昼对玉牒之事如此草率,是对祖宗的不尊重,就感到非常生气。
更有一次,乾隆帝率弘昼、弘瞻到皇太后处请安,弘曕竟直接跪坐在皇太后宝座旁边的席子上,占据了乾隆帝本该坐的位置。
古人讲究尊卑秩序,弘瞻的这一做法,既不符合仪节,也没有遵循人臣之礼,乾隆帝很伤自尊,认为自己对弘瞻这么好,弘瞻却藐视自己,因为这件事,他郁闷了好几天。
三、触碰乾隆帝的底线
尽管弘昼在很多事情让乾隆帝不满意,但他毕竟是乾隆帝的亲兄弟,又有皇太后庇护,所以兄弟之情还在,不至于到反目的地步。
1762年,发生一件性质恶劣的事情,这一年乾隆帝带着皇太后、弘瞻等人第二次南巡,巡游至两淮地区的时候,弘瞻嘱咐两淮盐政官员高恒替他售卖人参,这些人参都是京城的王公大臣的,弘瞻想借此牟利。
第二年,高恒因为犯法而被捕,他供认说,弘瞻欠了一位叫做江起镨的商人的钱,便派遣王府护卫带着江起镨去找他售卖人参,牟利以偿还欠款。
乾隆帝得知后,认为弘瞻的做法大失身份,于是下令彻查,结果发现弘瞻不但售卖人参,还派人四处购买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伶,却仗着皇弟的身份,只给商人很少的钱,导致许多商人血本无归,竟然诅咒弘昼和乾隆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件事之后不久,乾隆帝带着众兄弟、自治及王公大臣到圆明园九州清宴避暑,原本一切正常,却在一个晚上,由于宫女打翻灯盏,导致乾隆帝的住处燃起大火。
当时,许多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都赶来,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冲进熊熊大火之中救援乾隆帝,最后乾隆帝被五叔永琪背了出来。
事后,乾隆帝派人调查失火时众人的反应,得知诸王都去救火,弘瞻离得最近,却来得最晚,而且在躲得远远的,非但不去救火,还与一些皇子嬉笑打闹,完全不担心乾隆帝的安危。
更过分的是,乾隆帝被救出来之后,许多宗室成员都表达了关切,弘瞻进不去探视,也不上表慰问,而是在家吃喝玩乐,与妻妾们厮混在一起。
因为这件事,乾隆帝伤透了心,他认为自己对弘瞻这么好,又这么宽容,弘瞻却完全不把他放在心上,连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都不如,毫无兄弟之情、君臣之念。
还没等乾隆帝从伤心中走出来,又发生了一件性质更恶劣的事情,弘瞻竟然干涉朝政!
事情是这样的,弘瞻因为十分富有,又是亲王,更是皇弟,所以巴结他托他办事的人不少,弘昼则见钱眼开,竟然托门路帮人升官。
有一次,弘瞻为了将自己一个门人送到朝廷任职,便私下请托军机大臣、兵部尚书阿里衮,希望阿里衮在在选官的时候,将自己的门人安插到某个要害部队。
阿里衮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后代,二等公尹德第四子,保和殿大学士讷亲之弟,位高权重,人脉极广,安插个把人自然不在话下。
但是,阿里衮是个正直之人,而且战功卓越,曾参与平定大小和卓,乾隆帝非常赏识他,他不惧怕弘瞻的权势,因此选择拒绝,还将此事报告给乾隆帝。
乾隆帝对此事大为光火,他什么都可以忍受,唯独不能忍受弘瞻干涉朝政,当即下旨将弘昼斥责了一顿:
弘曕冥心干预朝政毫无顾忌,一至于此,此风一长,将内务府旗员之不已,外而满汉职官,内而部院司寺,势将何所不可……朕实为之寒心
事后,乾隆帝余怒未消,他回想起弘瞻的种种恶劣行径,决定对弘昼实施惩罚。
四、被天子之怒吓死
1763年5月,乾隆帝颁布上谕,列举了弘瞻的七条罪状:
一为为己谋私,喜好敛财;二为目无礼法,行为放纵;三为牵连高恒案,妄托官员办事;四为干涉选官,干与朝政;五为不遵皇太后懿旨,微词讽刺乾隆帝;六为圆明园失火,毫不关念;七为请安无礼,仪节僭妄。
同时,乾隆帝公布了对弘瞻的处罚结果:将弘瞻由亲王降为贝勒,销毁果亲王金印,剥夺所有官职并罚款1万两,罚王俸三年。
此后,弘瞻在家面壁思过,乾隆帝让他自陈罪状,但他并不完全坦白,这让乾隆帝很生气,于是派大学士来保询问他关于采买优伶、借取银两以及妄托官员之事,同时派遣官员到江淮等地调查弘瞻的罪状,并明确表示,如果有人敢隐瞒,将被视为欺君之罪。
很快,调查结果就出来,弘瞻确实存在违法情况,乾隆帝便对他进一步实施了处罚,比如让他赔偿某商人一百倍赔款,再比如派人告诉他,希望他真正做到改过自新,如果再肆意妄为,必将被国法所不容。
近三十年来,乾隆帝对弘瞻一直是关爱、忍让的,他态度的突然转变,让弘瞻无所适从。
弘瞻被降为贝勒之后,心情十分低落,抑郁寡欢,同时感到十分害怕,担心乾隆帝真的要对他做什么可怕的事情,于是闭门不出,谢绝访客。
时间长了,弘瞻就被吓出病了,竟然卧床不起,需要靠药物来维持生命。
1765年2月28日,弘瞻病重,乾隆帝得知后前往探视,他在病床上跪着给乾隆帝磕头认罪,乾隆帝为了让他安心养病,尽快好起来,便封其为郡王。
之后,乾隆帝多次去探望弘瞻,并派遣御医给弘瞻看病,还特意下诏鼓励弘瞻,希望弘瞻早日康复,但弘瞻的病却越来越重。
三月,乾隆帝再次南巡,离京后不久,弘瞻就去世了,乾隆帝深为惋惜,下诏以亲王礼下葬。
乾隆帝回京后,亲自为弘瞻题写了诗文,镌刻在弘昼的陵墓前,大致意思是:
弟弟我对你是真诚的,虽然你犯了一些过错,但我只给了你轻微的处分,鼓励你改正错误……后特意禀报太后,又封你为郡王,希望你听到这个消息后病能够快些好起来......驿站的快马传来死讯,更增加了我的悲痛。
乾隆帝的意思是,他处罚弘昼,只是为了帮助弘昼改正错误,他为弘昼的死感到悲痛。
笔者认为,乾隆帝处罚弘瞻,这并没有什么错,他说是为了弘瞻着想,或许也是真,弘瞻之死跟他关系其实不大,是弘瞻自己长期肆意胡作非为造成的恶果,怪不得别人。
弘瞻死后不久,乾隆帝让他的儿子承袭了爵位,到清朝灭亡的时候,他的后裔依然是贵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