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消息,央视记者11月25日提问称,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与会各方达成新的气候资金集体量化目标。中方对会议成果作何评价?中方将如何推动成果落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指出,截止到2035年前,发达国家每年需提供、动员3000亿美元资金,以便助力发展中国家气变工作。这一成果是对发达国家此前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义务的延续。会议同时呼吁,2035年发达国家动员的气候融资规模应达到1.3万亿美元以上。毛宁指出,中方呼吁发达国家实际履行责任义务,中方将尽力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变提供支持。

此次大会于11月24日落幕,大会时长为期约2周。会议初期发达国家集体保持沉默,拒绝透露其接受的气候融资目标。到11月22日,各方仍未能就新的目标达成共识。发展中国家提出1.3万亿美元目标,发达国家集体则坚持2500亿美元的额度,会议进程一度僵持,部分代表选择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将融资目标定格在每年3000亿美元,虽与15年前的每年1000亿美元目标有所提升,但与发展中国家1.3万亿美元的诉求仍差距较大。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阵营化态势明显,发达国家阵营利用气候政策限定碳排放额度,试图为后发国家工业建设套上锁链。发展中国家则是先发国家环境污染及过量碳排放的受害者,并因此聚集合力寻求发达国家的资金补偿与气变融资支持。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联合国气变工作口号响亮、行动迟缓、承诺与现实脱节的局面尤为明显。

发达国家提供的气候融资中,只有少数为赠款,多数为利率甚至超出市场行情的贷款。自2009年至今的时间中,也只有2023年发达国家融资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这一背景下,各国间的政治拉扯难以避免使得气变议程难以落实,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气变的议题显得空洞化。中国是为应对气变付诸行动的主要国家之一。在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选举,并扬言再度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情况下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应对气变的工作,同中国的产业政策相辅相成,同中国在光伏、电动汽车、风电、水电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直接相关。中方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基础,明确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树立与环境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增强新能源发电为路径,降低燃煤发电比例,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支柱。以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产品为应用方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数据表明,截止到2023年,中国17.9%的能源需求由新能源满足。森林蓄积量较2005年,增长65亿立方米。截止到2024年7月,中国风电、光伏总装机量12.06亿吨,提前6年完成预设的2030年目标。在中国已有经验基础上,中方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支持,旨在为中国新能源产品打开出口通道,为相关国家系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对超过120个国家,提供人员培训机会超过万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足够宏观的命题,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降水分布变化等带来的极端天气问题,对各国公众生活构成直接冲击。气变问题是国际政治的制高点之一,绿色产业则是工业体系技术迭代的方向。以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节点,中国、美国正擦肩而过,前者走向气变事务的中枢,后者在反复退群的风险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