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首发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以赘述文章结尾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接连失利,国民政府垮台只是时间问题了,蒋介石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了,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可以选,最终他选择了台湾。
那摆在他面前的三条退路分别是什么,为何他最终选择了台湾,又在谁的帮助下顺利掌权?
三条路
1949年4月,百万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长江防线”,并顺利占领了南京,失去了长江天险之后,江南地区唾手可得。
于是,蒋介石急忙在浙江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向南转移,尤其是海空军,想以台湾为中心,企图以此为跳板,伺机反攻大陆。
其实,在渡江战役之前,蒋介石早就考虑自己的退路了,大致有三条,其一便是退守西南地区,以西昌为中心,其二便是以海南岛为中心,东南沿岸地区为屏障,最后一个便是台湾。
三条退路各有优劣,蒋介石权衡利弊的时候想到,他曾在1946年前往台湾,当时他认为台湾是“一片净土”,因为长期被日本侵占,我党对其影响力非常小。
另外,台湾岛内还有丰富的物产和矿藏,经济上相对独立,而且台湾与大陆之间还有一个100多公里的海峡,基于以上种种,蒋介石最终选择了台湾。
抗战胜利之后,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国民政府也开始了正式接收准备,其中陈仪主持台湾省内日军的受降仪式,同时,他也是台湾省行政长官。
至于为何选陈仪与他的资历和留日背景有关,他早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历任多个国民党军政的要职,资历深厚,而且早年间留学,可以说是一个“日本通”。
在经济上,陈仪将日本人留下的企业大部分收归国有,而米,盐等民生用品,由官方统一定价,一开始还比较顺利,但随着国共内战爆发,台湾省内大量的民生物资被运往大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膨胀。
随着国民党接管台湾,重要职位上基本是国民党赴台的官员担任,在18个正副处长中,本省仅占一个,而且这些国民党官员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最终在1947年,台湾爆发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 陈仪在此事中处理不当,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他最终被撤职,不得不返回大陆赋闲在家。
其余二人
陈仪撤职之后,国民政府将台湾改成省政府,蒋介石吃了大亏之后,便任命了魏道明为台湾省主席,之前他多担任驻外大使一职,能力是有目共睹,还与孔宋家族关系密切。
到达台湾之后,魏道明就开始了政治改革,其中“二二八事件”爆发的原因的重要一条就是台湾本地人参政议政的机会少,所以他到任之后进行重点改革。
在他的努力推动之下,13个台湾省政府委员职位中有7个是由台籍人士担任,这样一来就极大缓解了紧张的局势,并开始着手处理陈仪留下的烂摊子。
于是,他取消了陈仪任职期间的戒严,对于情节较轻的参与者给予了宽大政策,对于已经逮捕的进行公平的判决,可以说他的政策更加务实,给了台湾民众一颗“定心丸”。
除此之外,他还大力发展和恢复台湾战后的经济,加强两岸之间的联系,这也使得魏道明在当地群众中的声望很高,但这下轮到蒋介石坐不住了。
于是,魏道明主持台湾工作一年零七个月后选择了辞职,但此时的台湾经过陈仪和魏道明二人的治理,逐步走上了正轨,为蒋介石打了良好的基础。
但此时的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便将自己的心腹陈诚派往了台湾,由他担任台湾省主席,因为二人私交甚好,蒋介石对他非常厚爱和器重。
刚开始,陈诚接到命令是非常吃惊的,他1948年一整年几乎都是在养病,但他在此期间十分关注时局,所以他马上明白了蒋介石退守台湾的意图。
值得一说的是,陈诚在接到任命之前曾在台湾生活,养病了三个月,所以他对台湾局势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上任之初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土改”工作。
在国共交手过程中,陈诚发现我党对于农民的利益非常重视,而土地政策就是一大关键,所以他上任之后,便在台湾全省实行“三七五”减租,并进行币制改革。
正是有了陈仪、魏道明、陈诚三人的帮助,蒋介石才能在退守台湾之际,顺利掌握权,其中陈诚对台湾的建设的至关重要的,不过他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蒋经国铺路,作陪衬而已。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09-08-20,蒋介石为何选择台湾为最后的生存之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