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望北方,春光明媚。似见那,沙洲旁、耸立千桅杆。解放军,即将飞舟渡江来,到那时,湖光山色分外美……" 11月28日,在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上,当沈慧琴扮演的"金绣娘"再次唱起其恩师诸惠琴唱过的经典唱段时,师徒两代人将《金绣娘》带到北京的夙愿终于得以圆满。这部红色经典沪剧首演于1977年,由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原上海沪剧院)创排,沪剧表演艺术家诸惠琴主演,时隔47年,兼具经典的厚重与艺术表达上的创新,上海新东苑沪剧团携新版《金绣娘》进京演出,在柔美动人的沪语唱词中,革命的信仰与人性光辉交相辉映,也再次让首都观众领略到沪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绣娘》演出照。

《金绣娘》一剧改编自吴斌的同名小说,以1949年春的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参谋梁超为了获取敌军江防情报,秘密潜入江南地区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的英勇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机智勇敢的女子金绣娘,两人在共同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最终,在金绣娘的帮助下,梁超不仅成功逃脱了敌人的追捕,还将重要的情报安全送达。该剧中很多唱段如《饮水思源不忘本》《军民鱼水情》等,已经成为广泛传唱的经典唱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绣娘》演出照。

"金绣娘"无疑是剧中的灵魂人物。该角色由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扮演,而第一版"金绣娘"诸惠琴正是沈慧琴的沪剧启蒙恩师。早在1977年该剧首演之时,诸惠琴等人便怀揣着来北京演出的梦想,但当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沈慧琴表示,这部戏不仅是对自己艺术造诣的磨炼,也延续了恩师诸惠琴生前未达成的艺术心愿,是对恩师精神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慧琴扮演的金绣娘。

凭借从小练就的沪剧唱腔功底和细腻的表演,沈慧琴把金绣娘一心抗战、机智勇敢,巧妙用计的性格特征出神入化地展示给了北京观众。这次她在《金绣娘》中的扮相和唱腔,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第四场中心唱段"饮水思源不忘本",那"三岁拿起讨饭篮、浑身是狗咬伤口皮鞭痕、七岁拿起绣花针,老板娘针刺我十指痛连心……新四军与穷人根连根,从此我心中亮起一盏灯,饮水思源不忘本……"45句大段唱腔,唱腔纯朴而又情深意切,颇有其恩师诸惠琴的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绣娘》演出照。

虽承袭前人,复排《金绣娘》绝不是对老版的简单复制,正如此版复排导演沈刚表示,该剧是"老戏新排",即从内容表达和形式创新上为创作双向赋能:一是扩容,从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中型戏成了大戏;二是强化主题立意,层层递进地描述了渡江战役和江防图的关系,坚持用强剧情推动紧张度;三是结构合理,表现在剧情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四是将纯民乐伴奏改成了西洋乐和民乐结合,帮助演员在人物情感体验中深化了立意、升华了主题,矛盾冲突和场面气氛更有冲击力;五是舞美灯光借助了大屏切换场景,使软硬景迁场干净利落,现代审美的意境表达比较充分,声光电得以有机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绣娘》演出照。

此版《金绣娘》还在原剧现实风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寻找诗性的空间意境。以全剧的主要道具——"红梅绣品"作为美学意向的破题关键,因为它既是烈士的遗物,也是联络暗号,更是代表女主金绣娘身份特征的符号,由此一幅幅带有苏绣风格的江南景色通过多媒体和灯光的有机融合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在视觉上呈现与过往沪剧舞台截然不同的构图、色彩和光影的感官体验。特别在原剧中具有代表性桥段的表达上,由形象、符号和形式系统通过高科技构建起来的视觉效果,更有戏剧张力和情感浓度,创造出一个溢出现实空间的诗性空间。"总之,沪剧《金绣娘》的老戏新排,反映出的是新一代沪剧人主动拥抱当代叙事节奏与审美模式的开放心态,从现场效果来看还是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我们会不断努力,使该剧走得更好飞得更高!"沈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绣娘》演出照。

据悉,自2014年筹备成立以来,新东苑沪剧团已由两人团队发展到如今38人的规模。这支民营剧团始终以传承和发展沪剧艺术为己任,不仅注重传统剧目的传承,还积极探索新题材、新形式,力求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次《金绣娘》在北京的演出更是新东苑沪剧团建团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该剧获得了今年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优秀剧目奖,不禁让人期待更多"上海声音"在北京的舞台唱响。

作者:彭丹

文:驻京记者 彭丹 图:新东苑沪剧团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