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五台山(中篇)文/王世辉
大智路上,人们摩肩接踵,个个吁吁地喘着粗气,但一个个看上去心甘情愿而又乐之不疲,趁着小歇的间隙,还会彼此交流一番心得,分享或许各不相同的收获。这就在无形之中增添了攀爬的许多意义,或可说,人们辛苦着、劳累着,但同时又快乐着、满足着。路途之上,随时可见三步一叩头跪拜的朝圣者,其虔诚令人动容,真精神令人感喟。
去年攀爬这一千零八十级台阶,我是倍觉不易的,而今年却并未怎样费力便已凳顶,我说不出个中原因所在。顺便提及一下,路途中遇见了两个小场景,其一是几位登临客围着一只猫友善地献出各自随身携带的食物,其二是几只体色不同的小狗狗与阳生的人群亲昵地用眼神交流。两个小场景令我想到了同一个词语——和谐。
从黛螺顶下来时,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夜的幕布张开,人间的灯火看上去愈发明亮地闪耀起来。
当晚住宿在城郊一农家宾馆,干净,整洁,舒适。一夜无话,只感觉睡得很香,也很甜。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五点钟准时坐上大巴车,在满天星辉与月光的掩映中,开启新的旅程。
正是拂晓时分,山里的气温比白天更低,虽然没有一丝风,却感觉到冷在明显无误地流动,穿透衣服,垂直式地针砭着肌骨。我在哧哧哈哈地抖动着,而精神却如峭拔的山石,支棱起来,迅速地接近爆棚的状态。我预感到,必将收获满盈的新的一天,正在钟表的指针上等待着我的脚步……
第一站,是雷音寺。
熟悉西游故事的人们,想必都对雷音寺这个名字耳熟能详。雷音寺是如来佛祖的道场,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佛教的圣地,如来佛祖就在这里讲经说法。它位于西天极乐的灵山上,景象壮丽,内部金碧辉煌。在现实生活中,雷音寺并非某个地方所独有,而是有多处存在,且每个地方的雷音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四川邛崃的雷音寺,最初为汉代道观,唐以后逐渐变为佛寺,兴旺于宋代,明末大部分毁于战火。又如,甘肃敦煌的雷音寺,始建于明代,曾是西域大德弘扬佛法的地方,现为敦煌市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周围有月牙泉和莫高窟等著名景点。五台山雷音寺始建于南朝末年,嘉庆年间恢复重建,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早已成为重要的宗教场所,又加之周围风光秀丽,自然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的脚步。
去往雷音寺的路上,我一言未发,只凭着想象,在心中预设人众的盛况,甚至悄悄地进行勾勒描画,也算是为不必惊诧事先做了一份铺垫吧。但当我进到寺内,便立刻觉得事先的预设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抵挡眼前实景带来的冲击与袭扰——我还是被惊诧到了。寺宇内人挨着人,要挪动一下身子,只能不失时机地寻找空隙而进行穿插,稍一迟顿,看见的空隙便又从眼前消失掉了。来这里的人们,大多是怀抱着某种愿望的,所以,看上去一个个神色肃穆庄严,没有谁轻易开口乱说话。尽管香火的烟气缭绕弥漫,却并不觉得喧嚣,更未能破坏幽静雅致的整体氛围。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说辞:凡到此者无不去一身烦躁,得一丝清凉。信矣哉!
雷音寺里供奉着五爷,人们已在此对其进行了朝拜,但这只是朝拜的一个阶段。另一个阶段,要在五爷庙展开。导游小张说,来到五台山,要分两次朝拜五爷。于是,我便随着汹涌的人群,前去五爷庙。这是我行程的第二站。
五爷是东海龙王的第五子,法号南无广济龙王菩萨,传说,五爷曾为文殊菩萨的坐骑。法号才是正式的称谓,五爷只是民间的俗称。但由于俗称易记易叫,便广为流传,以至于许多人仅知道五爷,而不知道南无广济龙王菩萨,更不知道两种称谓之间其实横亘着一枚等号。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并由青庙(汉传佛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盛的一座寺庙。其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寺宇之内还有戏台,这是怎么回事呢?按照民间的说法,五爷爱热闹,喜欢敲锣打鼓、笙乐齐奏,更喜欢看戏,故此,凡有五爷的地方,必定有一座高高大大的戏台。五爷还爱穿新衣,这也就是人们来此总要为五爷奉上华丽绸缎的理由。讲到此处,导游小张便又开始重复他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我为五爷添新衣,五爷替我挡风雨。”缘何五爷庙的香火最旺盛?
至此,我也找到了一个答案——五爷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至于五爷庙又称万佛阁,乃是因为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尊尊皆为泥塑,尊尊皆贴金,无论远眺还是近瞻,甚是辉煌壮丽,蔚为大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