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五台山台怀镇东南6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寺庙,叫作“明月池”。
观海寺,始建于汉朝。明成化年间,月舟禅师重修;清康熙年间,吻叶和尚重建。
寺院占地2280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有大雄宝殿、金刚菩萨殿两大殿,其中金刚菩萨殿正面3间,原殿额高悬乾隆帝亲笔手书的“笑题明月池”木匾一块。
观海寺之所以改名“明月池”,得益于一个奇异的显灵事件。
公元1578年,五台山高僧镇澄法师曾在《清凉山志》中写道,“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
意思是说,曾有人在漆黑的山夜里,看到池中有皎洁的明月。这种现象当时难以理解,所以有了“菩萨显灵,千载难逢”之说。
自此之后,寺中的一方小池被称为“明月池”。
后来明月池影响日盛,观海寺也改名为“明月池”。
寺庙依山而建,在寺内后大殿檐下的山墙上,嵌有清同治八年石碑,上书:
“遐想五台山为百神降临之区,群贤毕集之所,峰峦之形势曲折,古刹之殿宇整严,因天下之名地矣。而此观海寺相传自汉建立,厥后改为明月池。”
明月池原为一长方形的水池,水色透明、清澈见底。
相传,无论是暴雨天气,还是干旱枯水时节,明月池的水量总保持恒定。
现如今整体水位下降,明月池之池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池中心的一小孔有泉水渗出。
后人更为了保护明月池,还特意在明月池上修建了庙宇,将一汪池水藏于其间。
其实,早在蒙古宗宪四年,公元1254年,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在《明月泉》中写道:
“明月泉, 在五台山中。人至泉所, 以纱帛障眼, 下视泉水, 或见月在水中, 故泉以为号。历数千百人, 乃一二见之。”
看来那时候明月池还被叫作“明月泉”。要想在泉水中看到所谓的明月,也不是人人可见,几千几百个人里边,也只有一两个人能看到而已。
接着他还说,他有个朋友叫作杨叔玉,五台人,曾经给他说过,“他曾亲眼所见明月泉,这绝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菩萨显灵”。
千百年来,人们对明月池的显灵事件众说纷纭,也传之更广。
于是,也就有了“清凉山上说清凉,明月池中望明月”的佳话。
当年明月池的神奇事件也曾吸引了乾隆皇帝。他在第六次朝山时,特意登临明月池一探究竟。
但他的到访,应该没有看到所谓的“明月”,失幸之余他还留有一首诗:
盘转山腰至山寺,苍松怪石清绝伦。寺额明月池三字,寻胜笑昔题非真。
一泓椀大隐石罅,日间那乃瞻水轮。设云无乃孤名也,却是刻舟求剑人。
明月池的奇异承传至今,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至此。当前在当地更是流传:
明月池很神灵,一个人往池中观望,不同的人都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象。有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的前世,有的人能看到自己的后世,还有的人能看到幻象和菩萨。
每个人的造化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用,不过大多数人是什么也看不到的,黑洞洞的一片。
文史君也曾去看过,也许是修行不够,也不曾看到任何景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月池看过往排队的人非常多,要是遇到节假日排队的人就更多了。
明月池供奉的主位是金刚密迹菩萨。
在主殿内,供有黑色木雕的“九头十八臂金刚菩萨”一尊,塑像黑脸黑身,伟岸高大,左脚立地,右腿屈起,脚踩风火轮,成“金鸡独立”之势。
佛家称文殊菩萨有“三十二相”,其实“金刚密迹”就是文殊菩萨显圣为金刚的法像。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几乎每座寺庙都供奉有文殊菩萨的法像。以文殊菩萨超强的法力,明月池的“显灵”之说应该不是虚传。
读者们,关于“五台山明月池看前世”,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