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按照百科的定义,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学生普遍穿着。

在我国,校服的主要运营模式为:一校一校服,由学校自由发挥和定制,家长委员会联系生产厂家定制。

我们梳理过全国各地的普通中小学数量,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0万所普通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校服的方式,即使扣除农村地区不具备统一订购校服的学校外,也意味全国有超过十万种不同的校服样式。

在一座城市,普通中小学的数量可达千所以上,这意味着一座城市,理论上会有上千种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一校一校服的模式,一般会订购一套包含不同季节的校服,以适应不同的季节需求,并只在重大活动上统一穿着。

其余时间,学生家长需要自己购买适合自己的衣服。

从学生家长的视角来看,这种模式的缺陷有两个:

一是中小学普遍处于二次发育阶段,身高变化非常明显,一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部分时候,衣服与身高是不匹配的,所谓穿着不得体是也。

二是并非所有的家庭都能承受统一校服的价格。毕竟有些人从出生到死亡,全身的衣服价格也不会超过两百块,而有些人动辄一件衣服要上千块。

这两种缺陷,有没有解决方法?深圳大多中小学采用了另外一种校服管理模式。由全市制定统一的校服样式,可在多家企业生产不同价位的校服,并在多家零售店出售。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身高情况,购买适合自己的、不同价位的校服,并能够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刻穿着。

跟前一种模式相比,后者显然更能满足校服作为服装的特征。

但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学校,选用了独特样式的校服呢?这要从一个深层次的现象说起。

最近,美国的码头工人与企业达成协议,十年内不得更新设备,以维持码头工人的生存。

听起来很不合理,牺牲掉码头的劳动效率,只为保有工人的工作,但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双方均有所牺牲,以维持一种均势的局面。

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案例,比如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如王朝三百年一轮回的周期定律,比如当下流行的欠薪及日结工现象,皆是双方没能达成协议的现实。

在校服这件事上,除少数城市有行政干预下的统一且不变样式外,其余均是沿袭上一年的样式,至于样式是谁制定的,厂家是谁选择的,似乎成了机密。

这种样式是否合理、价格是否合理、穿着是否舒适,作为商品服装最重要的三大特征,没能成为多方博弈的重点。

或许,校方及监管机构、学生家长和生产厂家这三个与校服相关的群体,是时候坐起来好好谈一谈,以达成某种一致。

而非任由这种现象泛滥,让一件商品变得不是商品,进而对教育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