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volt是一家坐落于瑞典的动力电池企业,主要对标宝马、大众等车企,从建厂初始就得了国际资本的追捧,高盛、大众、西门子等先后为其注资超过150亿美元,即便如此,这家有着“欧洲之光”美誉的初创企业还是走到了破产重组的边缘。
消息显示,受产能不足、订单取消、产品不达标等因素影响,高盛的私募股权基金已经减计了持有的Northvolt19%的股权。另一投资大户—德国大众汽车,采取了和高盛一样的动作,将损失“算到了”自己的头上。
你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了吗,那就想当然了。作为欧洲电池产业的主要推动者,Northvol对外贷款的担保人,欧盟委员会将承担“连带责任”。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笔损失最后会以平摊的方式转嫁到欧盟20多个成员国身上。
150亿美元竟然撑不起一家电池工厂,说Northvol败家都算是轻的,真实情况是,这家主要由特斯拉前高管操盘的项目,从一开始就连续犯错。比如扩容太快,无力更新技术,管理手段低下以及和上游客户关系紧张等。
值得注意:中国无锡一家电池设备供应商参与了Northvol电池生产计划,甚至受邀派遣了数十人的技术团队,但是当他们进入场地后,发现现实与想象的场景有天壤之别。
Northvolt前员工反映,现场除中国人以外,其余人都是小白,Northvolt基础太弱了,一切都需要中国人手把手教,厂房是中国人建的,设备来自中国,就连工程师也多出自中国,即便如此,Northvolt还是走向了末路。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国际投行深思,比如特斯拉的前主管可能并非技术出身,只会耍嘴皮子、忽悠投资人;欧洲的野心太大,想着在没有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和中国竞争;欧洲过于讲究“政治正确”,未能给到中国工程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于欧洲而言,Northvolt电池项目的失败,无异于晴天霹雳,将严重动摇自己发展新能源车及其配套产业链的信心。因为就在欧洲的节能减排政策摇摆之际,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已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高至50%左右。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限应该是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空中飞行汽车,缺失基本的制造能力,欧洲只能眼看着中国将新能源相关的产业链全部揽入怀中,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大国。
谁能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竟然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对美欧的“弯道超车”,若非如此,中国消费者可能还将忍受西方燃油车企业的反复盘剥,在中国的路面上将只能出现西方的车标。
所以说,“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守成之君或比开国之君更为的不易,只可惜欧洲人不懂历史,他们以为只要自己有市场、有资本、有优越的国际环境,就能轻易推行“拿来主义”,将中国的先进产业链据为己有。
哈哈哈,一众对Northvolt项目抱有期望的人这会傻眼了,不仅令自己名誉受损,而且让先前投资的上百亿美元全部打了水漂,接下来如何向万千散户交代,撇清自己与Northvolt的债务关系,就成为了大麻烦。
强调一下,“市场换技术”可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
可能德国人会说,中国的高铁技术源自西门子,由于德国公司的帮助,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高铁产业链,中国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基建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过的路,中国实施的举措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
真相是,德国的技术并非无偿,中国或将上千亿甚至上万亿的高铁订单给到了西门子,让德国挣得盆满钵满,作为对中国的反馈,德国才“心不甘情不愿”的传授了中国一些制造高铁的技术。即便如此,德国也觉得自己吃了大亏。
言外之意:欧洲也可复制“市场换技术”策略,但前提是欧洲将市场给到中国,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快速平稳进入欧洲,而不受任何限制。可我们看到,欧洲高举关税工具,誓言将中国汽车挡在欧元区之外。
如此,欧洲就不能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欧洲人还将继续忍受因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暴增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欧洲的遭遇具有普遍性,那些试图偷中国技术的国家需要警醒了:技术、专利、产业链只能自研自创,竞争对手不可能轻易给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