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
如今,人人都可以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但是很多观点看似有道理,却经不起推敲。比如,下面这些话,是不是都特别眼熟。
一位女司机错把油门当作刹车,撞上了一棵树。女人果然不适合开车。(个体案例,并不代表全部是这样。)
儿子这次考试又没到前十名!一定是他不用功。(成绩不好不一定是不用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表面上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原因。)
这个女孩年纪轻轻竟然坐在博爱座上不让给老人,一定是道德品质有问题。(表面上的事实,不一定就是事实。)
这篇文章大家转起来,不转不是中国人。(道德绑架。不转发文章不代表不爱国,两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你是不是也会在不经意间陷入这样的思维陷阱?把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话认为是正确的,从而干扰了你的想法和决定。其实这些观点的背后是逻辑思考力的缺乏。
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如何培养?
如何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逻辑思考力,并且更好的帮助他们发展这种能力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我们先要认清思维发展的三阶段: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1. 0-3岁 动作思维阶段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允许孩子的动作探索
在孩子1-2岁期间,父母都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孩子经常会故意把吃饭的勺子扔到地上,然后他会伸头观察会发生什么:勺子可能翻滚几下;会发出响声;父母可能会呵斥和生气。
他发现了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律,然后变得异常兴奋,不断的往地上扔勺子验证之前的推论。然后他的逻辑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中:原来扔勺子这样的动作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呀。
孩子通过这种探索和发现的动作,来探寻因果逻辑的奥秘。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探险”:打开这个开关会怎么样?这个水倒出来是什么效果?我去捏一捏妈妈的口红是怎样的触感?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孩子的逻辑思考的积累就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甚至调皮捣蛋的行为中建立起来了。他们虽然不会表达,但是已经明白这其中的联系。
“我最好别碰热水,它会烫到我。”
再到大一些开始明白——“不认真洗手病毒可能会进入身体,可能会发烧,就不能出去玩了”这样更复杂一些的逻辑推理。
所以,在儿童早期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我探索和发现,其实是帮助他们发展逻辑和思考能力的第一步。
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由探索,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建立逻辑思维。
有逻辑的语言表达
这一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思维方式也会从运动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就是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结果。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0-3岁的孩子更多的是模仿成人的表达方式。在我女儿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跟她讲话的时会注意有逻辑的表达。
比如:“你想吃这块饼干是吗?我们先把包装纸撕开,你听有哗啦哗啦的声音。然后,我们把手伸进去,把饼干袋里面的饼干掏出来,然后放进嘴巴里,是不是有饼干渣掉到了地上?最后,我们吃完是不是要一起打扫一下。”
这种对话方式听起来啰嗦又细碎,但是可以很好的引导婴儿期孩子观察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逻辑。
“首先……然后……最后……”“因为……所以……”“如果……就会……”这样的连接词,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有逻辑的表达。
后来等她一岁多开始讲话的时候,我发现她也可以很顺畅有条理的表达。偶尔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的时候,我会再用更有逻辑的语言重复梳理一遍,问她: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这种对话的逻辑性并不只是针对0-3岁的幼儿,对于大点的孩子同样也是适用的,比如和大孩子探讨时事问题、探讨对学校某一项规章制度的看法。有逻辑的对话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有逻辑的思考过程。
2. 3-6岁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能够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开始对事物有认知能力,但是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这一阶段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依赖感官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总结其普遍特点。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各种玩游戏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数理思维
我们之前发过的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数理思维的培养。《》
理解分类、对比
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进行归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家长可通过建模策略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3岁的孩子就可以理解、模仿他们看到的分类策略。
有时候我会跟我女儿玩一些分类游戏。在她面前摆放了一些玩具,其中一些玩具能发出声音,另一些不能。我捡起每一个玩具,摇动并听声,然后放在适当的组,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孩子了解分类规则。一边示范告诉孩子分类规则,比简单地直接告诉她如何分类效果更好。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分类,并且表述是按照什么属性来分类的。
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可以使得孩子发展归纳推理能力。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概括归纳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新对象或情况。
我女儿很怕狗,每次我们在小区散步,我会让她仔细观察狗的行为特征,并且对狗进行分类:摆尾摇摆和放松状态的狗是最友好的,但遇到正在叫、耳朵向后别、露着牙齿的狗需要躲远点。
后来每次出门,我女儿都会认真观察每一条狗,利用这些信息对狗的行为分类,以此来判定这条狗是对她是否有威胁,然后她会告诉我:妈妈这个狗在摇尾巴,它应该不会咬我;这个狗在叫,我们离它远点。
了解顺序的概念
顺序练习有助于培养孩子今后的阅读能力,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序。比如把积木、玩具从大到小排列。
认识大群体和小群体
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例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比如:食品-水果-苹果。
3. 6岁以后才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孩子在经历了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积累和铺垫之后,到了6岁左右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6岁左右正是要上小学的年纪,要开始接触书面语言、数字、符号,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抽象的。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的学习也是因为思维仍然处在形象化思维阶段,没有很好的过渡到符号化语言的抽象思维。
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把具象的东西和抽象的符号连接起来。比如,出门我会给女儿解释各种指示牌的意义,指示左拐右拐的牌子,指示禁止通行的牌子,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拉近抽象的符号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还可以做一些数字和个数的一一对应的练习。把符号语言的数字和实际生活中的个数对应起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字的意义。
提供给孩子一些逻辑思考的思路和工具,比如类比、假设、推理、判断。
有一次我给女儿读绘本《三只小猪》,在读到:大灰狼在外面说,把门打开让我进去。我问女儿,如果小猪把门打开会怎么样呢?她想了一下回答说:大灰狼会把它吃掉。这里就是在用假设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推理判断。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也养成了运用这些逻辑工具的习惯了。有一次我和女儿在读《大脚丫学芭蕾》,她开始主动假设发问:妈妈,如果她的脚丫小会怎么样呢?——买鞋子是不是就容易多啦!
作为家长,即便不懂得如何给孩子面面俱到的做逻辑启蒙,但至少做到:关注孩子的逻辑思考状态,鼓励他的逻辑思考的过程。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我女儿推理出“爸爸会生个男孩”这个例子。注意到孩子有逻辑思考,远远比即时纠正孩子“男人不会生孩子”这个结论更加重要。鼓励和肯定她的推理过程,之后再告诉,或者引导她自己去发现“男人不会生孩子”这个信息点。等她知道了也会自动纳入自己的信息库,再做出推理的时候会自动更正。随着孩子信息量的增加,他们做出的推理和判断也会更加准确。
文章写到最后,最大的感触还是“育儿即育已”。我们想要孩子具有某种能力和品质,自己首先要对它有一定的认知和觉察。
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养育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不管最后我们是60分父母还是80分父母,我们是否知识渊博、博古通今,父母保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状态,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欠缺,需要一个小书单,这里可以推荐几本,内容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入门者:
《简单的逻辑学》[美] D·Q·麦克伦尼
《逻辑思考力》[日] 西村克己
《逻辑思维,只要五步》[日] 下地宽也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英] 朱利安·巴吉尼
如果你有好的书单也可以推荐给我们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