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辅导父母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
答应父母要去写作业,去少玩会游戏,但总是说到做不到;
约定要几点钟要去做什么事,可是到了约定时间后,又一直在拖延;
孩子跟父母承诺的事情,到最后总是打了水漂,要么不做,要么不认账。
往往是,孩子随便说一说,父母当了真,当父母要求孩子兑现诺言时,孩子就主打一个你爱咋咋,我就耍赖,我就是不听,就是不做,奈我何?
父母在生气孩子为什么总是“说到做不到”的同时,不妨多去考虑另一个问题“孩子说到做不到的背后的成因是什么?”
与父母对养育孩子的挫败感和沮丧相比,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是什么?要对自己的养育方式进行灵魂三拷问:
父母对孩子是否存在又严格又溺爱的现象?
父母对孩子的习惯培养是否缺乏界限感?
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父母是否过乎规则而缺乏共情,没有考虑孩子的个性化特征?
规则既是父母对孩子的监督,又是父母跟孩子共同商定的友好协商。
这点非常重要,如果规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约定和硬性要求,而孩子只是不想听父母的唠叨或者懒得反驳而随口答应,或者只是为了应付父母的权宜之计。
那么父母以为的规矩,只是一场自我期待和理想化的自嗨。
怎么给孩子定规矩呢,可以遵循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的六原则:
第一个原则:制定规则要从易到难
父母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不能太心急,想急迫,想一步到位,这是不可能的。
即便父母知道孩子身上一堆问题,急着解决,但也不能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纠正孩子不好的习惯的循序渐进。
很多孩子跟父母协商之后,是有细微的改变的,但父母只盯着孩子没做好的,对孩子做到的熟视无睹,所以就会有了分歧和争执。
孩子一看自己也努力改变了,明明有变化了,可父母还是不满意,于是就干脆不愿意再改变了,就退行到从前了。
父母也要多看孩子已经做得到的地方,将规矩渗透到日常,从一点一滴开始。
第二个原则:规则期内只关注一个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会“水涨船高”,看到孩子能做好一件事,父母就不自觉想要求孩子把其他事也做好,把所有事都做好。
父母太急功近利和太贪心的时候,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本能的排斥,慢慢就不愿意再遵守规则了。
因为孩子压根搞不赢,或者父母定的规则太多,要求太高时,损害了孩子现有的利益体系,就会本能的不再愿意执行了。
父母不妨一个时期只关注一个规则,在21天或两三个月内,先纠孩子的某一个问题。
等孩子养成一个习惯,能遵守一个规矩之后,潜移默化中就更容易自律。
第三个原则:规则是尊重,不是统知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硬性规定,你必须要这样,你必须得那样。
这可不是规则,只是通知而已,是上级对下级的不容置疑,是学校对学生的规定。
不过,父母跟孩子之间既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关系。
用成人化的思维和管理者的角度管孩子,必定翻车。
第四个原则:规则应奖惩分明
规则不是父母定了之后,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感,而缺乏了监督。
或者说因为父母搞不赢孩子,孩子不听,或者孩子一发脾气,一耍个小性子,一哭一闹,父母就退缩了。
这样的规则形同摆设,只会让孩子对规则更没有敬畏之心。
当然规则的惩罚机制,也是父母和孩子提前商量好,父母要贯彻执行和监督到位。
惩罚不是目的,哪怕是象征性的惩罚,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学会自我负责和自我约束。
第五个规则:规则的严肃性,离不开家长的示范
规则就是规则,是父母跟孩子都要去执行。
比如说刷手机,不能父母可以随意刷,随意嗨,却只让孩子去学习和读书。
或者说,父母心情好时规则就松一点,对孩子多允许一点,心情差时,把规则约束得严一点。
父母对规则的“初一十五不一样“,也会让孩子对父母和规则都缺乏敬畏。
第六个规则:一鼓作气的坚持规则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父母,规则反复定,反复执行不下去。
这样的规则还不如没有,把孩子的耐心都磨没了,耍赖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这源于父母一开始就对规则就抱着试试,能做更好,不能做到再想办法。
要想规则执行下去,就不要随意定规则,一旦定下规则就不能随意放松,要坚持到底,要贯彻,哪怕孩子发脾气,使小性子,也要温柔而坚定。
糖糖说: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基石是爱和规则,两进缺一不可。爱与规则,都可以理解为管理,但又不是管理。
对孩子情绪上照顾,情感上理解,但约定好的规则不让步,不行就是不行。
我对我家两个孩子的规则也是这样定的,原则底线和约定好的规矩,我会持续坚持去监督,如果做不到的可以优化规则条款。
我对规则的看法是:规则是用来执行的,不是用来随便说说的。
热门跟贴